微生物菌肥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unbw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东营隶属黄河三角洲地带,该区主要的盐分组成以氯化钠为主,长期以来盐渍化土壤制约着农业的生产和植物的生长,通过采取生物措施的方法,提高土壤的结构,改善土壤的质量,增加土壤的微生物活性,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条件,经过改良将会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资源。微生物菌肥中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和有机质,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机酸,能够改善盐渍化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提高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的肥力,对改良盐渍化土壤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生态学和土壤学的研究者已经广泛关注利用微生物菌肥改良盐渍化土壤。本实验采用盆栽的方法,将微生物肥料应用于盐渍土改良中,种植菠菜。在不同时间内,采集土壤样品,分别测定土壤的pH值、含盐量、水溶性离子含量等理化指标,研究微生物肥料对盐渍化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通过测定有机质探讨微生物肥料改良盐渍化土壤的有效性。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添加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的电导率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浓度的增加土壤电导率值逐渐降低,有机肥+JFB对盐渍化土壤中电导率值的下降最为有效,其次是菇料菌肥+EM菌剂和菇料菌肥+JFB菌剂。不仅改善土壤的理化结构,而且增加土壤团聚体,土壤的渗透性增强。2.通过施入微生物菌肥,改善了土壤中的环境特征,土壤结构和坚实度提高,有利于减少土壤表面水分蒸发,从而盐分离子在表面聚集减少,含盐量降低。3.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的有机质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浓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上升,菇料菌肥+EM菌剂对盐渍化土壤中有机质的增加最为有效,其次是菇料菌肥和菇料菌肥+JFB菌剂。一方面,由于微生物菌肥有机质添加到土壤中,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另一方面微生物大量繁殖,促进了土壤中有机质的释放,有机质的增加不仅改善土壤的理化结构,而且增加土壤团聚粒,改善土壤肥沃度。4.对水溶性离子的研究,从中可以综合总结出菇料菌肥+EM菌剂和菇料菌肥+JFB菌剂处理效果比较显著。未处理之前,氯离子含量占据了48.28%,是水溶性盐分离子的一半,水溶性离子比例严重不平衡,氯离子含量过高,盐害严重。菇料菌肥+EM菌剂处理之后,水溶性离子平衡得到很大的改善,氯离子含量降低了14.8%,钠离子含量降低了7.88%,钙离子和钾离子都有很大程度的上升。菇料菌肥+JFB菌剂处理之后,水溶性氯离子含量比菇料菌肥+EM菌剂处理中的氯离子含量高3.96%,处理效果仅次于菇料菌肥+EM菌剂。5.在菇料菌肥+EM菌剂处理中,土壤中的含盐量与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呈显著相关,在菇料菌肥+JFB菌剂处理中,土壤中的含盐量和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呈显著相关。硫酸根离子相对于氯离子来比,相关系数较小,也就是说土壤中的硫酸根离子对土壤含盐量的响应不是非常灵敏,氯离子的反应灵敏度高,是东营土壤中可溶性离子的主要成分。
其他文献
分析了目前国内高校采取的SMT实习教学模式的利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介绍了教学工厂型SMT实习教学模式的内容和流程。选用具有实用价值的可插卡可收音音响作为SMT实习作品,
明代末期兴起的白话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编创方式在小说史上一枝独秀。本文将明代八部具有代表性的白话短篇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着“改编”这个主题展开,主要从改编的原因、改
锆钛酸铅材料(Pb ZrxTi1-xO3)具有优异的铁电,压电和介电性能,被广泛用于数据存储器、声纳、压电换能器等多种领域.锆钛酸铅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是近年来的无机功能材料的研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思维起点,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针对纵向非均质油藏普遍存在层间矛盾突出、水驱采收率低、低渗储层难以动用的特点,纵向非均质严重影响了油藏的高效开发问题,开展了多层长岩芯水驱油实验。实验采用最新研制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世界的旅游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而我国的旅游业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条件和生活的方式都有了很大改善。生活中,人们越
研究背景与意义本文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麻黄类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中麻黄-附子的研究。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配伍形式。研究单味药难以反映其
信访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古往今来,其在公民政治参与、诉求表达和权利救济方面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但是,随着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社会转型时
县域经济是保证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在当前形势下,县域政府管理中在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往的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方面,多数研究属于静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