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树突状细胞(DC)和自然杀伤(NK)细胞是机体两大类免疫细胞,与其它免疫细胞共同构成血管相关淋巴组织。DC-NK通过相互作用能加强双方的功能,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促进免疫炎症反应。白介素-23(IL-23)是近年来发现的IL-12家族新成员,相关的文献研究证明,IL-23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但是没有相关研究证明DC-NK交互作用是否能产生IL-23。Ang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AngⅡ在DC-NK交互作用中的作用亦无相关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索DC-NK交互作用中IL-23产生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并探讨了AngⅡ对DC-NK交互作用中IL-23产生的影响与可能机制。方法:1)从6-8周龄C57/BL6小鼠的骨髓股骨及胫骨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DC。2)培养DC6天后,摘取10-12周C57/BL6小鼠的脾脏,获得脾脏单个细胞,用免疫磁珠分选NK细胞。按照2:1的DC/NK细胞比例,将DC与新鲜分离的NK共培养。3)根据实验分组加入或不加AngⅡ,24小时后留取细胞培养上清,用ELISA检测IL-23产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成熟表型;或用免疫磁珠将DC与NK分离开,用Western blot检测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1/2), 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和P38MAPK的磷酸化水平。4)根据ERK, JNK, P38MAPK活化的情况,在DC里分别预先加入PD98059(ERKl/2inhibitor,50μM), SB-203580(p38MAPK inhibitor,10μM)或SP600125(JNK1/2/3inhibitor,10μM),再与NK和/或AngⅡ培养24小时,检测培养上清中IL-23的含量。结果:1) NK细胞能促进DC分泌IL-23,Ang Ⅱ也能促进DC分泌IL-23,但是在DC-NK共培养体系中加入Ang Ⅱ后,IL-23的水平反而有所下降。2)DC-NK交互作用使DC成熟的表面分子标志表达升高,但AngⅡ对DC-NK交互作用中的DC成熟状态无显著影响。3) AngⅡ通过磷酸化ERK1/2使DC产生IL-23;NK通过ERK、JNK、P38MAPK途径使DC产生IL-23;但在DC-NK共培养体系中,JNK通路对IL-23的产生起重要作用。结论:1)DC-NK交互作用可以产生IL-23。2) AngⅡ能促进DC产生IL-23,但却减少了DC-NK交互作用中IL-23的产量。3)不同的MAPK通路参与调节了DC的IL-23产生。背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有重要推动作用。既往的研究发现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能刺激树突状细胞(DC)启动一系列免疫应。MicroRNA是一类非编码小片段RNA,其功能主要是通过与靶基因的mRNA (messenger RNA)的3’非翻译区(3’UTR)特异相互作用负向调控mRNA的翻译,进而影响细胞分化发育、免疫以及炎症等生理病理过程。对于oxLDL刺激树突状细胞所引起的MicroRNA的变化在国内外研究较少。本课题组继往研究发现,oxLDL刺激的人外周血来源DC高表达microRNA-29a(miR-29a)。miR-29a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niRNA,它的作用多样而复杂,参与调节许多病理与生理过程。高表达的miR-29a对DC功能有怎样的影响,是否参与oxLDL的致病过程,值得探讨。目的:利用oxLDL刺激人外周血来源DC,观察miR-29a对DC的细胞因子IL-12以及趋化因子分泌的影响,并对miR-29a的靶标基因进行验证。方法: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人外周血来源的DC,分别用miR-29a的模拟物和抑制剂转染DC,然后加入oxLDL培养DC48小时后,检测培养上清趋化因子CCL3和CCL5的表达。分别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检测靶标基因HSPA14的表达,并用萤火虫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HSPA14的3’-UTR与miR-29a直接结合。HSPA14的RNA干扰验证了miR-29a对DC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分泌的负性调控作用。结果:miR-29a能降低oxLDL刺激的DC表达细胞因子IL-12和趋化因子CCL3、CCL5。荧光定量PCR以及Western-blot证明miR-29a减少了HSPA14的表达。萤火虫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HSPA14是miR-29a的靶基因。结论:miR-29a通过抑制靶基因HSPA14来减少oxLDL刺激的DC分泌细胞因子IL-12和趋化因子CCL3、CC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