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雎》的双重解读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lack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学的发展历程大致有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一是从诗歌的功用价值出发,从儒家伦理出发形成一个功用诗学的传统;一是从诗歌本身出发,从审美情感出发构建了审美诗学的传统。而“诗三百”首篇《关雎》的双重解读历程正是中国古典诗学发展历程的缩影。《关雎》自其产生以来就有不同的解读,有人注重其文化内涵的挖掘,有人注重其文学情韵的涵泳。但是缺乏对其双重解读的把握与勾勒。事实上,从文学解读与经学解读两个视角出发去审视《关雎》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其承载的各种信息。《关雎》的经学解读历史使我们领略到其所包蕴的丰富文化信息,使我们体味到其超越文本的文化功用价值;而《关雎》的文学解读历史则使我们感受到其文学情韵的流和缠绵,使我们看到其文学性逐渐走向合法与合理的必然趋势。因此,对《关雎》双重解读历史的勾勒有助于我们从更加全面地体悟其内蕴的丰美与典雅。 本文以大量相关文献的细致阅读为基础,以中国古典诗论和文学思想史为主要依托,以历时的角度勾勒《关雎》的双重解读历史。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检讨《关雎》’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第二部分,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关雎》文学解读不断彰显的历程,从“微弱呼声”、“由圣至凡”到文学解读的全面展开,《关雎》的文学解读历程清晰地呈现了出来。第三部分,从历时角度勾勒《关雎》经学解读的逐渐消解过程,揭示出其经学解读渐趋式微的背后所具有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关雎》双重解读历史的勾勒与揭示,使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不尽的文学情韵得以彰显。
其他文献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以下简称《八阳经》)系托名唐代义浄或玄奘所译的伪经。清代以前中国历代藏经均未收载。得益于敦煌文献的现世和陆续刊布,大量《八阳经》写本图版逐渐为
晚上,从地铁站出来,看到路边摆地摊的,有位妇女在卖石榴,石榴红红的,煞是可爱,我突然想到,原来石榴的季节到了,于是就掏钱买了几颗石榴,然后想着,有时间把石榴给大家写写吧。  石榴花果并丽,火红可爱,又甘甜可口,被人们喻为繁荣、昌盛、和睦、团结、吉庆、团圆的佳兆,石榴籽粒丰满,在民间象征多子和丰产,谓之“榴开百子”。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石榴还是很好的药食同源之品呢,我曾经在电视里面讲过民国名医张锡
福柯毕生致力于揭示和批判西方现代“主体化”的模式。自启蒙运动后,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对现代社会主体的建构作用越来越关键。对知识的考察,尤其是对西方社会近现代
江南是一个特殊的地域,在保有牢固的传统文化积淀的同时,还具备吸纳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一特质使江南文学在中国文学进程中的重大变革期总是突显出一种积极的先锋姿态
由于天气转凉,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由此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会产生一种疲惫感,人们称之为“秋乏”,为什么会这样呢?  秋季为何易“疲乏”  “秋乏”产生的原因与缺氧有关。夏季,人体的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心脏和大脑等耗氧量大的器官供血相对充足,而当天气变凉以后,人体的血管会发生收缩,导致大脑的供氧不足,使人头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