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学的发展历程大致有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一是从诗歌的功用价值出发,从儒家伦理出发形成一个功用诗学的传统;一是从诗歌本身出发,从审美情感出发构建了审美诗学的传统。而“诗三百”首篇《关雎》的双重解读历程正是中国古典诗学发展历程的缩影。《关雎》自其产生以来就有不同的解读,有人注重其文化内涵的挖掘,有人注重其文学情韵的涵泳。但是缺乏对其双重解读的把握与勾勒。事实上,从文学解读与经学解读两个视角出发去审视《关雎》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其承载的各种信息。《关雎》的经学解读历史使我们领略到其所包蕴的丰富文化信息,使我们体味到其超越文本的文化功用价值;而《关雎》的文学解读历史则使我们感受到其文学情韵的流和缠绵,使我们看到其文学性逐渐走向合法与合理的必然趋势。因此,对《关雎》双重解读历史的勾勒有助于我们从更加全面地体悟其内蕴的丰美与典雅。
本文以大量相关文献的细致阅读为基础,以中国古典诗论和文学思想史为主要依托,以历时的角度勾勒《关雎》的双重解读历史。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检讨《关雎》’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第二部分,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关雎》文学解读不断彰显的历程,从“微弱呼声”、“由圣至凡”到文学解读的全面展开,《关雎》的文学解读历程清晰地呈现了出来。第三部分,从历时角度勾勒《关雎》经学解读的逐渐消解过程,揭示出其经学解读渐趋式微的背后所具有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关雎》双重解读历史的勾勒与揭示,使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不尽的文学情韵得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