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和氮、磷的复合作用对苦草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spark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照和水体中N、P是富营养化水体中影响沉水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因此,研究其复合作用对沉水植物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对于指导富营养化水体沉水植被的修复等科研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采用沉水植被重建常用植物苦草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光照和水体营养盐N、P的复合作用对苦草生长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光照和不同浓度N对苦草生长和生理的复合作用;2、光照和不同形态N比例对苦草生长和生理的复合作用;3、光照和不同浓度N、P对苦草生长和生理的复合作用。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1)设置3光照强度×3N浓度交叉实验,其中光照强度通过1、2、3层遮光网设置成高、中、低三种光照水平,3个N浓度分别为2 mg·L-1、6 mg·L-1和12 mg·L-1, N源中氨氮硝氮比例为1:1,所采用的P浓度均为0.5 mg·L-1。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N浓度对苦草的复合作用不是简单的两因素单独作用相加,而是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高光照下,当N浓度达到12 mg·L-1时,苦草的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表现为苦草的相对生长率、叶片数量增长率和株高增长率均显著低于2 mg·L-1和6 mg·L-1时(P<0.05);而中光照或低光照下,3个N浓度处理组下苦草的生长指标基本上没有显著差异。且当N浓度为12 mg·L-1时,高光照下苦草的SOD酶、POD酶活性显著低于中、低光照处理组。(2)设置3光照强度×4氨氮硝氮比交叉实验,其中光照强度通过1、2、3层遮光网设置成高、中、低三种光照水平,NH4+-N:NO3- -N分别为6:6、6:0、3:3、0:6。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光照下,氨氮浓度较高的6:6和6:0组较之于氨氮浓度相对较低的3:3组,苦草的生长受到了抑制,表现为苦草的相对生长率、株高增长率和根长的值均低于3:3处理组(P<0.05);但在中、低光照下,却又有不同的规律,当TN为6 mg·L-1时,3个氨氮硝氮比例处理中苦草的生长指标基本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3)设置(2光照强度×2N浓度×2P浓度)三因素交叉实验,其中光照强度通过1、3层遮光网设置成高、低两种光照水平,N浓度为2 mg·L-1、6 mg·L-1两个水平,P浓度为0.05 mg·L-1、0.5 mg·L-1两个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在光照、N、P这三个因素中,光照对苦草的生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光照能明显促进苦草的生长和营养繁殖,苦草的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和匍匐根上长出的植株数量都普遍高于低光照条件下的值。N、P浓度的升高对苦草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影响程度较光照小。高光照条件下,N、P两种元素,处于低浓度的元素将成为苦草生长的限制因子,其中一种元素浓度过低,则另一种元素的增加对苦草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小。
其他文献
采用荧光光谱法与紫外光谱法研究胭脂红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荧光猝灭结果表明:在模拟生理条件(p H=7.4)下,胭脂红对蛋白质的动态猝灭常数为4.54×10~(13)L/(
参照GB/T 23445—2009《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的自闭性测试方式,提出了一种防水涂料修复性能测试方法,并对研制的自修复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效果进行判定。通过与市售的自闭型
网络文化已深深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深刻。网络文化有助于青少年拓宽知识广度、增强交往能力、加快社会化进程、提高创新意识,但也容易使青少年沉迷
阐述了解决晃电问题的三种不同方案的优、缺点.
以“数字河南”公众地图网为例,深入分析和探讨了互联网地图的现状及建设思路,为加强互联网地图数据库及其数据的管理,推进数据完整、信息规范的互联网地图数据库建设,提升互联网
为了掌握黑啄木鸟、三趾啄木鸟和大斑啄木鸟的冬季取食行为特征,特别是三者之间取食生态位的差异,于2016年1月5—13日,在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样线法结合样方法对3
在新形势下,应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社会公共管理工作中来。其中,社会团体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然而,当前我国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面临两大困境,其一就是社会
<正>陕西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一年级大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这些学生佩戴。据该校教师解释称,这些是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由于这一做法涉嫌歧视,有损孩子
<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大,市场需求不平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影响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焦点问题。真正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在简要概述微课程来源及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微课程应用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并以篮球项目为例,探讨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