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尾松中心产区之一的闽西地区,利用5个马尾松优良种源在肥力中等立地上设置的种源与密度互作试验林9年生测定材料,初步研究优良种源生长对初植密度的反应式样和互作效应。研究结果表明,5个参试优良种源对初植密度的反应差异很大,江西崇义和福建武平种源生长对初植密度反应敏感,广西岑溪和广东高州种源生长对初植密度反应较小,而广东信宜种源的生长反应则一般。比较分析发现,广西岑溪、广东高州、信宜3个南部种源在1.5m×2.0m初植密度下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大、单位面积蓄积量高,适宜较高初植密度短周期经营,但也可在2.0m×2.5m较稀初植密度下实现大径材培育目标。江西崇义和福建武平2个中部种源在2.0m×2.0m中等初植密度下生长表现最好。马尾松种源生长分化与初植密度有关,在较密和较稀初植密度下种源生长分化较大,密植似可提高早期选择效果。研究还发现,种源×初植密度、区组×种源×密度互作显著,应针对不同立地和种源设计不同的初植密度,实现优良种源与初植密度的优化配置。
利用设置在马尾松中心产区之一的闽西地区缺磷立地上的10年生马尾松种源与磷肥互作试验林测定材料,研究马尾松优良种源施用磷肥10年内的生长反应特性和肥效持续性差异。
利用待测系经过GCA初步测定的15个马尾松测交系子代,设置低磷与高磷两个磷素水平的盆栽实验,研究其磷效率及其相关性状在测交子代间的遗传差异和所受的遗传控制。结果表明,马尾松测交子代间的磷效率差异巨大,磷效率最高和最低的家系相差5倍左右。磷素利用效率而非磷素吸收效率是造成马尾松磷效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低磷水平下苗高、地径生长量与干物质积累量与家系磷效率密切相关,可较好地用来评价马尾松家系的磷效率特征。但盆栽试验中并未观察到侧根数、总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与磷效率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与马尾松磷效率密切相关的一些性状的家系遗传力较高,受中度以上的遗传控制。利用待测系经过GCA初步测定的15个马尾松测交系子代,设置低磷与高磷两个磷素水平的盆栽实验,研究马尾松苗木生长和根系参数的GCA/SCA相对重要性和基因作用方式及磷素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磷素水平下马尾松测交系苗木生长和根系参数都达到极显著差异,受较强的遗传控制,全同胞遗传力在0.745-0.920间。配合力分析结果显示,马尾松生长和根系性状较多地受母本GCA和SCA效应的影响,父本GCA效应则较小。高磷条件下马尾松苗木生长表现尤其是根系性状主要由显性遗传控制,加性基因效应次之,选配分别来自南部和北部的优良育种亲本进行杂交制种,可以创制生长量大、根系发达的杂交新品种;低磷条件下苗木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仍主要由显性遗传控制,但低磷胁迫却改变了苗高、地径和侧根数的基因作用方式,这3个性状由高磷下显性遗传控制为主,改变为低磷下加性遗传控制为主。可通过加强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磷效率特异性指标的SCA育种,选育高磷效率的马尾松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