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以初中生群体为对象,目的是在建构初中生拒绝敏感性的测量结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初中生拒绝敏感性测量工具,并以此为工具探究初中生拒绝敏感性发展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首先是基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建构了我国初中生拒绝敏感性的特质结构,然后经过严格而规范的心理测量学程序编制出《初中生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再通过问卷测量与创设情境的观察实验两种方法考察初中生拒绝敏感性的发展特点。结果是通过对《初中生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的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效度等各种心理测量学指标的分析;以及初中生拒绝敏感性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别及年龄群组差异、交往对象拒绝情景差异、拒绝敏感性对初中生社会交往意愿的影响等发展特点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1)自编的《初中生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包含拒绝焦虑性、拒绝愤怒性、拒绝预期性三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的测评结构由同性同伴拒绝、异性同伴拒绝、父母拒绝、教师拒绝四种交往对象拒绝情景构成。(2)自编的《初中生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初中生拒绝敏感性的有效工具。(3)初中生拒绝敏感性的发展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少数的初中生无明显拒绝敏感性表现,绝大部分初中生的拒绝敏感性处于中轻度水平,极少数的初中生存在高拒绝敏感性倾向。(4)初中生在面对同性同伴、异性同伴、教师、父母的拒绝时拒绝敏感性水平依次增高;他们对父母、教师等成人的拒绝,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拒绝敏感性;对异性同伴、同性同伴等同辈的拒绝,表现出较低的拒绝敏感性。(5)初中生个体的拒绝敏感性越高,被拒绝后的社会交往意愿降低越多。(6)无论初中生个体的拒绝敏感性高低,异性交往拒绝对其社会交往意愿都有破坏性作用;而同性交往拒绝只对较高拒绝敏感性初中生个体的社会交往意愿有破坏性作用。(7)初中生个体的拒绝敏感性越高,同性交往拒绝较异性交往拒绝对其社会交往意愿的破坏性作用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