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皮肤损伤是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最显著的临床症状之一,但是对于改水除砷后皮肤损伤的转归问题研究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且这一领域的流行病学证据尚不充分,需要开展更多的调查研究。本研究团队以20世纪初我国某饮水型砷中毒病区改水除砷后的当地居民为调查对象,开展随访调查,集中探讨改水除砷后砷性皮肤损伤的转归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本团队于1999年7月对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美岱昭镇东南方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缸房营村开展调查,总计调查人数99人,采用问卷调查询问当地居民一般特征状况如性别、年龄,测量身高、体重,取血样、尿样冷冻备用于砷含量测定,两位医师通过卫生行业标准《WS/T 211—2015》评定其地方性砷中毒的皮肤损伤程度。之后的二十年来本团队多次前往该村对纳入人群进行随访调查,评价其皮肤损伤的改变情况,将随访对象的皮肤损伤转归结局分为缓解、不变和恶化,建立数据库并应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满足正态分布的连续数据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定组间差异;对非正态分布数据如血、尿中各形态砷含量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用非参数检验判定其差异;对分类变量采用频数(率)表示,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其差异,p<0.05记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改水前居民的一般情况:改水前调查对象饮水砷暴露的平均浓度为202.73μg/L,不同饮水砷暴露水平下(>100μg/L、10-100μg/L、≤10μg/L)该人群在年龄、BMI、性别、吸烟以及饮酒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改水前在不同饮水砷暴露水平下血液和尿液中不同形态砷(iAs、MMA、DMA)和总砷(tAs)含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和尿中的PMI、S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水前居民的水砷暴露浓度水平越高,患有砷性皮肤损伤的比例就越高,且男性患者的比例和严重程度都高于女性,上述差异均损伤程度重的比例更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2、改水效果的评价:改水后半年居民的尿砷水平显著下降(p<0.05),但是改水后曾经饮用>100μg/L组村民的尿砷水平仍显著高于曾经饮水砷浓度≤10μg/L组,改水后一年居民各组尿中8-OHdG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改水后不同时间点皮肤损伤变化情况:改水后一年当地居民皮肤损伤的变化与改水前皮肤的临床分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8.432,p<0.001),即改水后一年曾患有轻度及以上皮肤损伤的居民均有可能缓解,而无皮肤损伤的居民大多数维持不变,但是仍然有部分无皮肤损伤居民在改水后一年出现恶化,即新发病例的出现;改水后五年当地居民皮肤损伤的变化结果与改水后一年结果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871,p<0.05)。改水后十一年当地居民皮肤损伤得到缓解的居民全部为中度,维持不变的居民中仍是无皮肤损伤占比最多,其次是中度和重度,而恶化的居民多为可疑和重度,但改水后皮肤损伤的变化与改水前皮肤的临床分度的相关性未见统计学差异(?~2=8.691,p=0.096);改水后十七到二十年当地居民皮肤损伤的变化与改水前皮肤的临床分度的相关性,未见统计学意义(?~2=7.344,p=0.217);4、可能的影响因素相关分析:改水前饮水砷暴露浓度低的居民的皮肤损伤更易维持不变,而饮水砷浓度较高的居民的皮肤损伤容易得到缓解,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2=5.435,p=0.059);男性患者的皮肤损伤更容易得到缓解,而女性患者的皮肤损伤更容易维持不变,但是男性的皮肤损伤也比女性易发生恶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486,p=0.009);改水后半年居民尿砷水平低的居民更易得到控制,而尿砷水平高的居民更易恶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576,p=0.003)。结论:1、改水除砷能够有效降低砷暴露人群的尿砷水平和氧化损伤状态。2、改水除砷后仍然会出现不同的皮肤损伤改变,砷性皮肤损伤的转归与改水前的皮肤损伤等级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性别和尿砷水平等因素可能对砷性皮肤损伤的转归具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