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和自我建构的两种方式——从王韬的政论文和小说谈起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n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国家和民族都陷入了危机之中,传统的“士”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危机。不仅中国文明在强势的西方文明面前相形见绌,文化中心论遭到质疑,而且士的地位下降,他们的内心产生了严重的失落感。王韬,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出的人物,尽管其命运有许多不可思议之处,但抹去那一层特殊的色彩,他和同时代的许多文人仍有着诸多的共同点,因此,透过对他的研究,可以看到那时的国人对西方的人和物所抱的态度,看到文人在文化危机面前采取的认同努力,以及新环境中,当传统的自我消解后,如何建构自我的努力。本文想结合王韬的生平经历,以其创作著述为依托,来探讨以上的问题。 全文分为绪论和正文。绪论部分介绍王韬生平,对其一生作简单概述,同时综述研究界对王韬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设想。 第一章,分析王韬的政论文,关注其产生的时代条件、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第二章,分析王韬的文言短篇小说,重点探讨其主要内容,关注王韬在创作中所作的探索努力和新的载体——画报带来的影响。 第三章,分别从理性和形象两个角度探讨王韬所作的文化认同努力。 第四章,分析在时代造成的心态失重状态下,王韬通过新的职业——报人,和小说中人物的塑造两种途径实现自我的建构。写政论和写小说是王韬进行文化认同和自我建构的两种方式。他的困惑也是那个时代的困惑,对王韬的心态和思想的解析有助于了解传统的士向知识分子转变过程中的过渡特色。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小说这种文体的逐渐兴盛繁荣,以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结构主义在法国的蓬勃兴起,叙事理论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它迅速扩展到全世界,成为一种国际化的学术研究潮
萧红和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人生体验使两人的创作有着诸多共同的地方,而生活地域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的熏陶的又使她们关注的对象各
以往的文学理论一直把意象看作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这种看法并不符合意象本身的存在状态。本文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从场的视角来阐释意象的概念。意象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也
“文学性”一词近年来在我国的使用频率急剧上升,虽然也有研究者对其概念本身进行了梳理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更多的是将它作为一种既定的价值标准运用于文学或文化研究的各个
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中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初中生物对将来的生物学习起着地基的作用。教材是课程的依托,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