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香》是王安忆将笔触转向历史深处的一次书写探索,小说不仅以明朝的上海为背景依托,顺次展开申氏家族三代男女众相的悲欢离合,更是涉及到以园林和绣品为代表传统物质文化。《天香》问世以来,学界多倾向于从“城市”角度探讨文本,却忽略文本本身的复杂性和文本内部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即试图以“物质文化与个体命运”为切入角度,通过材料爬梳与文本分析,对小说中的两种物质:园林与绣品进行考察,既关注园林与绣品本身具有的特征,又将二者分别与小说中两种性别主体结合进行探讨,还将园林与绣品置于历史的动态变化中加以观察,并最终在对小说语言的辨析中,从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把握中探讨小说的丰富性。正文部分第一章主要探讨传统物质文化的表征之一:天香园,以及依托于天香园空间的男性主体。对于天香园的探讨,侧重于分析古典园林建筑的空间特征,以及“秩序”与“去秩序”的双重主题,并以后者对前者的超越来把握天香园的特殊性。对男性主体的探讨,依托于西方空间理论,从空间与人物的互动关系入手来分析空间与主体之间的双重“叛逃”现象。第二章主要集中分析文本中出现的另一个传统物质:天香园绣,以及绣的创造者:女性主体。对天香园绣的探讨,侧重于分析绣的历史记忆,挖掘历史中的绣品与绣品中的历史渊源。而对女性性别角色的探讨,集中在分析人与天香园绣之间的复杂关联,并以此入手来剖析绣对人与人对绣的双重意义。第三章将天香园与天香园绣置于历史的动态关系中加以把握。一方面,分别分析园的衰败和绣的发展,二者以自身经历上升下降的循环轮回与相互之间盛衰交替的模式实践着保存传统物质文化的最好方式。另一方面,又将园与绣放在自然和人的关系中考察,在与自然的比较中,显示出作为历史现象的园与绣的短暂性;就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而言,人的行为与园绣的创作都要顺应自然法则,而自然的无序性又将人的劳动与智慧提升到艺术的高度。第四章着重于分析《天香》的语言。一方面,语言是与园、绣并行不悖的另一种“物”。借助萨特的理论,《天香》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物化的倾向,语言的物化成为《天香》语言的一大特色。另一方面,语言本身所具有的超越物化的力量同样体现在《天香》中,成为沟通园与绣、男女性别主体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