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这之后包括大豆在内的农产品市场不断放开,大豆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大豆市场对国内大豆市场的冲击越来越猛烈。尤其在2007年中期爆发的国际粮食危机和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期间,受国际市场剧烈波动影响,我国大豆市场价格出现了暴涨和暴跌,这极大影响了国内大豆市场的平稳运行、损坏了大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为此,我国政府从2008年底开始实行了临时收储制度等一系列大豆价格支持和保护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产大豆市场的价格,减缓了国际大豆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冲击,维护了大豆生产的利益,但临储价格的持续提高不仅给国家财政形成承重负担,而且阻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我国大豆价格形成机制严重扭曲。2014年5月,国家宣布取消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同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实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坚持市场定价原则,积极推进大豆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以解决我国大豆价格严重扭曲的问题。 为此,在考虑大豆市场的开放条件下,本文基于2001年1月至2017年1月我国大豆市场现货价格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黄大豆2号期货价格的月度数据,运用齐次马尔科夫转换自回归模型(HMSAR)对我国大豆市场价格波动的非线性特征进行检验和分析;进一步分阶段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和VECM模型对不同政策环境下国内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的空间传导进行分析,进而探究价格支持政策对国内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的联动关系、误差修正模型的短期调整速度和时间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1)我国大豆市场现货价格的波动具有明显的区制转换特征,并且大部分时间处于市场相对稳定的区制状态; 2)我国大豆现货的价格波动区制转换存在明显时期差异性和非对称性; 3)在全样本和除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的阶段内,国内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其影响是单向的,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对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具有引导作用; 4)不同政策环境下国内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的短期调整速度和时间存在差异,我国的价格干预政策减缓了其误差修正模型的短期调整速度,使得其恢复到长期均衡的调整时间更长。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在研究大豆等农产品价格波动时要分析其非线性特征,关注不同区制之间的转换; 2)价格政策干预会在减缓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对国内市场价格空间传导的速度和延长调整时间的同时造成价格形成机制的扭曲,为此政府应在这二者之间进行权衡; 3)从长远看,大豆目标价格改革是要让“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这必然会造成国内与国际市场价格的价格联动性增强,因此要合理设定目标价格,在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同时保护国内生产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