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孕前正常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腹型肥胖对母儿结局的影响,评估孕前正常BMI内腹型肥胖对母儿的危害,从而引起医务人员及孕产妇对孕前BMI正常但是腹型肥胖人群的关注及重视,加强这部分人群在孕前的身体锻炼,合理调配饮食的种类及摄入量,强调其在孕期体重增长的控制,合理饮食,适量体育活动,增加产前检查次数,尽最大的可能减少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以及发展。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0月孕5-8周于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建档并于本院分娩的BMI正常范围内的624名孕妇为研究对象。本实验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临床基础资料完整并且筛查数据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定义和加拿大卫生部对于育龄期女性怀孕前体重的指导方针推荐的体重指数18.50-24.99㎏/㎡为正常未孕女性的体重范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指出中国人中女性的腰围值≥80 cm为腹型肥胖。经筛查符合孕前正常体重指数腹型肥胖的孕妇114人为观察组,体重指数正常非腹型肥胖的孕妇520人为对照组,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同意以及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签署相关同意书。通过统计分析两组孕妇的各项指标,观察母儿不良的妊娠结局的发生概率,其中主要的观察指标为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产后出血;早产的发生率,以及胎儿娩出超重、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情况。结果:1.孕前正常BMI腹型肥胖组年龄、孕前BMI、初产率、孕期总体重增加、终止妊娠的周数、瘢痕子宫率情况同孕前正常BMI非腹型肥胖组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孕前正常BMI腹型肥胖组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胎膜早破、早产发生率与孕前正常BMI非腹型肥胖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孕前正常BMI腹型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概率较孕前正常BMI非腹型肥胖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孕前正常BMI腹型肥胖人群较孕前正常BMI非腹型肥胖人群高,但是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未孕时正常BMI腹型肥胖的女性妊娠时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DM、胎膜早破和产后出血的概率均明显高于未孕时正常BMI非腹型肥胖的女性,孕前正常BMI腹型肥胖胎儿娩出超重比率及早产儿比例明显高于孕前正常BMI非腹型肥胖组,孕前BMI虽然处于正常范围但腹型肥胖会影响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因此在非孕时对这类人群进行针对性的体育锻炼,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明显的降低腹型肥胖的发生率,同时对于怀孕初期的BMI正常但腹型肥胖的孕妇加强产前检查次数,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的比例、减少高糖、高脂肪的摄入,一定层度上降低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