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人口与耕地是人地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对人地关系问题的探究实质上就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探究。人地关系变革的本质就是人口、资源(土地)、环境的合理配置、开发和利用,主要就是通过区域深度开发和产业结构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模式。因此,人地关系可以上升到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甚至人口与社会的关系上去认识。宋代的疆域面积虽然较隋唐时期大有减少,但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已经超越汉、唐。从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变化情况看,宋代人地关系是曲折起伏,但总体上处于发展态势,而且人多地少矛盾日益突出。到了南宋,人地关系演变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地少人多,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的地区,主要指江浙、福建、四川成都府路和潼川府路,尤其是福建路人稠地狭矛盾最尖锐;第二种,人口稀少,长期地广人稀的地区,主要指两广、荆襄、湖南、四川利州路和夔州路,尤其以广南西路最为典型;第三种,人地关系由相对协调向地广人稀剧变的地区,主要指淮南。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地广人稀,都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即人地矛盾。以福建路为代表的地少人多地区,主要是通过经济调整、抑制生育、向外移民、文化调整等举措来缓解的。以广南西路为代表的地广人稀地区,通过外地移民的入迁,开垦荒地,修建水利,提高农业生产率,发展文化教育等方式进行调整,虽然地区开发有所扩大,但仍未改变地广人稀状态。淮南区域作为人地关系由相对协调(亦或有些州军人稠地狭)向地广人稀转变的典型,这种人地关系变化主要是宋金战争造成的,虽然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但宋金之间时战时和的政治关系却阻碍了淮南社会经济的恢复。宋代人地关系之所以出现地域差异,主要是受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制度、政府管理亲疏和战争等因素影响。不同的人地矛盾对社会经济、区域文化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太一样。在宋代地少人多的地区,往往都是经济文化繁荣之地,在地广人稀的地区,经济文化一般都比较落后,但这两种人地矛盾在调解过程中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虽然适度的人口压力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人口压力的增加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从粮食供应情况看宋代人地关系,粮食产量增加为人稠地狭区和地广人稀区人口继续增长提供了条件,这再次说明了宋代人地关系总体上是发展的,是良性的人地关系。人地关系问题不仅是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中国目前人多地少问题异常严峻,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不足一直是抑制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温州这个负山沿海的地方,从宋代以来到现在,人多地少矛盾愈演愈烈。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温州以“温州模式”突破人地矛盾的制约实现了地区经济发展,其成功经验在全国具有示范价值。通过对古今人地关系的研究,启发我们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依靠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人地矛盾,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