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经历了两次发展的高潮,第一次开始于90年代初期,终止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第二次开始于21世纪初,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而结束。国际资本流动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自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流入急停”一词正式被提出,此后得到了学者们广泛的研究。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又一次导致大量的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撤出,资本流入急停再次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大量的事实表明,多数经历资本流入急停的国家在此阶段之前都见证了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从表面上来看,从资本的大量流入再到急停的发生似乎是一种“物极必反”的自然现象,但本文认为这种现象的背后有更深一层次的机制。因此,本文立足于现有的关于这两者直接关系的研究,在借鉴国际资本流动以及资本流入急停的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了35个新兴市场国家1990年-2012年的总资本流入的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二元选择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资本过度流入引起急停发生的内在机制。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体系在此传导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银行信贷以及金融市场规模的过度扩大,导致国内的金融体系扭曲,从而资本过度流入引起资本流入急停的概率增加。此外,实证结果的分析还显示,国内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全球的经济增长率,全球风险,国际流动性和投资者恐慌行为的传染均对急停的发生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类型的资本流入的逆转性不同,其中直接投资流入最为稳定,而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大量流入会增加急停发生的可能。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抑制过度的资本流入;完善国内的金融体系,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加强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