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50年来气候变化初步研究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jonefar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利用青藏高原以及周边地区140个气象站的长期连续气象观测资料,采用ARC/INFO系列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自1951年——2001年的近50年的气候变化序列.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广大地区在60年代降温显著,在高原中西部地区(如藏北高原),60年代达到了过去50年中的最冷阶段,70年代气温开始回升.高原东部地区(如青海省东南部、四川西北部地区)降温持续至70年代,四川盆地更是持续至80年代.90年代青藏高原以及周边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显著升温.青藏高原气温的升高一般在高原西部首先出现,然后逐步向高原东部地区推进.温度变化的幅度与海拔高度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总是随着海拔升高而加剧,2000m海拔似乎是一个控制高度.一月均温的变化在整体上与年均温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年均温升高最大的地区其一月均温升高也最大,说明在许多地区冬季温度升高,特别是一月均温的升高是年均温升高的主要贡献者.不过一月均温的变化与年均温的变化在具体时间和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并不完全一致.一月最低温的变化趋势与一月均温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变化的幅度大于一月均温的变化幅度.一月最高温的变化与一月均温的变化也表现出大体上的一致性,不过一月最高温的变化幅度小于一月均温的变化幅度.同时在一些时段和地区,一月最高温与一月均温变化不一致,表现出气温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复杂性.春季降水在各个地区表现出约10年的变化周期.夏季降水增加具有随时间由北向南推进的趋势.秋季降水也表现出大致10年周期变化.冬季降水整体以增加趋势为主,增加幅度小.整个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随着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水热组合整体上表现出改善的趋势.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主体水热组合(TP)增加有限,而四川盆地等原来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TP减少绝对量大,趋于暖干,其NNP减少量也最大.
其他文献
全文分为如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重庆市概况,概述了重庆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指出旱灾是重庆市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广、灾害累积效应最大的自然灾害.第二部分为重庆市旱
密云水库是北京重要的水源供应地,水库水质直接受到周边地区土壤侵蚀的影响。本文运用137Cs核素示踪技术,研究密云水库周边地区及白河上游地区不同景观生态与土地利用模式下的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给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结构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大量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迅速发展产生和积累的大量地理空间数据以不同的存储格式存放于不同地点的不同系统和设备中,从而对数据的互操作、共享管理和综合利用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
温室气体效应引发的全球变暖形势的日益严峻使人们对温室气体,尤其是CO_2的研究逐渐深入。人们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相继展开了有关地球系统的碳循环、CO_2的源和汇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目前CO_2的“遗漏汇”问题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的研究显示:CO_2的“遗漏汇”可能存在于陆地生态系统中。陆地生态系统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其碳循环对全球碳平缓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展开陆地生态系统内的碳循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