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正处于历史转型期,加上道德教育本身的博大精深和德育领域仍然存在很多尚未发掘的真理,使我国的德育理论与实践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德育领域的变革成为历史必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本研究以探寻道德教育困境的出路为目的,以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尝试找到道德教育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新思路。 本研究作为一项理论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历史的方法对义利观进行历史分析,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对现实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把义利观与当代中国道德教育放在现实的社会和文化形态中来进行研究,以此探讨义利观重建与学校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 当前探寻道德教育困境出路的努力,大多是从道德教育本身思考道德教育问题,然后向外扩展。本文的思路是,试图从道德教育外部看德育,跳出德育本身、俯视德育,力图找到道德教育的根本和源头,然后顺藤摸瓜,最终找到走出道德教育困境之路。循着这样的思路,本文分六个部分,分别加以探讨。 第一,道德教育的困境。当代中国道德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如道德教育管理的经验主义,道德教育研究的知识主义,道德教育评价的形式主义,等等。寻求道德教育困境的出路,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一个是在道德教育内部思考道德教育问题;另一个是站在道德教育之外看道德教育。本文取后者,以义利观为讨论的切入点。 第二,义利观是杜会问题、伦理学的焦点。二十年来的 经济大发展带来很多杜会问题,“义”/‘利”观成为现实中表 现最突出、人们讨论最多的问题,成为浓缩现实的焦点。同 时,义利观不仅是儒家学说的根本,也是很多学派,甚至是 整个中国道德思想学说的根本问题。义利观重建是道德本质 的必然要求和继承传统的必山之路。 第三,历史上的义利观、道德教育观。历史是在当下解 读的历史。义利观是儒家学说的主题,墨子亦百详述。历史 上的义利之争,与对义利尤其是对利的界定有关,在明确了 对义、利的界定后,发现不论是儒家内部还是儒墨之间,传 统的义利之争实为公利与私利之争,真正产生分歧的是对私 利的态度。中国哲学史上几次著名的义利之争中,任何一位 思想家都不曾明确提出宣扬私利的思想,这是值得深思的。 道德教育观受义利观影响,历史上三次义利之辩中的代表人 物,恰恰是历史上三种义利观的代表。每一次义利之辩都对 道德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决定了当 时的主流。这些道德教育内容、原则、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 借鉴和启示意义,是义利观重建的出发点之一。 第四,当今中国的社会现状与民众义利观。该部分着重 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清社会和道德现状及民众现实 义利观,是合理重建义利观的出发点之一。社会现状的突出 特征是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经济与道德的巨大冲突。 社会变革要求道德变革,要求义利观的重建。要解决这些问 题,首先要澄清经济与伦理道德这两个不同领域,理清两个 领域之间的关系,在不同领域使用不同的方法并确立各自的 行为规范。其次,要认识到新经济秩序的建立对推动道德规 -2 Z 范的重建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社会转型带来民众心理上 的矛盾冲突,造成其生活意义感的消夫和虚无,义利观的飘 浮与摇摆。在精神领域建立起稳定信仰之后——一即在解决了 生活意义与牛活态度后,义利观的重建才会有根基。 第五,义利观重建的理论建构。义利观是具有人类普适 性的价值观、道德观。重建义利观必须首先提出明确的义利 观并大力弘扬倡导。新的义利观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利己主义。 在义与利的关系上,要始终坚持义利的对立统一;要构建一 个义利的层级体系,大致包括信仰、道德与文明和行为规范 三个层次,对应于当前道德教育内容的三个级态:信仰价值 追求、伦理道德原则、日常行为规范。信仰是核心层次,是 个人的最高追求,在此层次上,义是国家民族的公利;道德 与文明则是作为高素质的人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层面上,义 是指某一集体内的公利,即作为适应现代社会的人,应具备 在团体内合作与奉献的精神;行为规范是指以不损害他利为 前提来获得己利,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该体系应 当是对历史的重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