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广泛实施和深入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已经成为当前一线教师教研的主流。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重点,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校本教研对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科研素质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的实施,关系到我国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校本教研是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校办学质量、凸显学校特色、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促进民族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如何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困境,利用当地现有的乡土特色资源,探索出一种极具个性化、教学和研究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是解决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应该思考的问题。本研究以阳朔县G中学为例,在对校本教研的理论知识梳理下,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校本教研的认识、校本教研的过程、校本教研的内容、校本教研的效果、校本教研的保障和评价等维度进行了考察。调研期间,笔者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校本教研活动中,观察和记录了教师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对部分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最终形成了论文。本文力图通过对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校本教研实施的困境及归因分析,深刻探讨出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校本教研实施的有效对策。本研究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首先,基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以及当前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面临的现实困境,结合专业特长和个人的兴趣爱好,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缘起。其次,概述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有关校本教研的核心概念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和教育行动研究的理论概述。第三部分,阳朔县G中学校本教研的个案调查。此部分主要是从调查的目的、调查的对象、调查的设计、调查的实施进行阐述,并由此得出阳朔县G中学校本教研的现状,包括校本教研的认识情况、校本教研的过程情况、校本教研的效果情况、校本教研的激励与保障情况以及校本教研的评价情况。第四部分,阳朔县G中学校本教研实施的困境。主要从校本教研的主体认知、校本教研的实践和校本教研的保障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阳朔县G中学存在的困境。发现校本教研主体认知方面存在的困境表现为科研意识淡薄和教研深度认知欠缺;校本教研实践方面表现为教研氛围不浓、活动机械乏味,教研方式单一,偏重传统模式、乡土内容缺失,未因校定研、教研功利化倾向突出,重视短期利益;校本教研保障方面表现为缺乏专业引领、缺乏有效激励和有效监督等。第五部分,G中学校本教研存在困境的归因分析。此部分是在第四部分校本教研面临的困境中,理清出G中学校本教研出现这些困境的症结所在,认为教研主体方面主要是因为教师教研素养欠缺,缺乏内驱力;教研实践方面是教研活动形式化、教学任务负担重、教研内容无特色;教研保障方面是教研支持力量不足、教研相关制度不健全和经费投入不足,限制了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校校本教研的发展。第六部分,突破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校本教研困境的策议。针对阳朔县G中学校本教研实施过程中的困境,基于对调查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校本教研的对策和建议,涵盖校本教研的主体、教研实践和教研保障三个方面。提出了教研主体要强化自身学习和科研意识,建立协作互助共同体;在教研实践方面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教研活动方式多样化、教研内容乡土化和多元化、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在保障方面,要落实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加强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建立网络教研平台。第七部分,结语。阐述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及其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