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疗保障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在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推动公共卫生领域改进服务和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等方面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同时,医疗保障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外在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发展而不断发生改变。现代社会医疗保障体制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基本医疗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不仅为其社会成员分担风险、提供保障,还对经济增长、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进程也在加速,这反过来又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而构建一个有效的医疗保障体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个涉及医生、医院、患者、药房等多方利益博弈的系统工程。如今在中国,“看病贵”和“看病难”已成为百姓生活的一大难题。所谓“看病贵”,是指医疗费用的超快速增长,医院院超过了民众正常收入的增长;而“看病难”则意味着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发生了问题。重视和加强对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的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模式及其实现途径,尽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以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之所以困难重重,主要问题就在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涉及到了国民经济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新调整,同时也触及到了各方面的利益,所以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作者认为应当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医疗保障为目标,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以各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体现多层次需求,尽量为最大多数人群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本文根据公共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理论将医疗保障界定为准公共产品,明确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确保全体社会成员人人享有健康。通过对医院管理中的激励机制设计、产权制度改革、最优所有权安排与治理结构、投资战略、信息不对称对个人选择及制度安排的影响等问题的分析来重新塑造有关医疗保障机构的经济绩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归纳推理、博弈论等方法对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产生、发展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总结出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共同特点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国医疗保障体制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从公共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在市场化路径下出现的诱导需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形成的原因,提出政府干预医疗保障体制的必要性,再根据我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选择了医疗保障改革的路径——公益化路径。最终,构建了引入有管理的市场机制的公益化医疗保障体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及完善的制度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