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桂北地区内800%以上的地方都是山地,整体上处于五岭之一的越城岭范围内,从东往西有四条南北向的河流——灌江、湘江、资江和浔江纵贯其中的山地之中,形成了四条较为平坦的山间通道,自古以来就是湘楚文化和南越文化碰撞汇集之地,除湘江河谷的湘桂走廊名声在外,其它三条河谷由于交通、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外界关注度较小,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原生态文化。本文以桂北地区为整体观察范围,重点考察则选择原生态文化破坏最小的资江源头一带流域——资源山地。试图点面结合地描述桂北山地的文化生态,深入探讨孝歌的文学特质和文化内涵。孝歌作为桂北丧葬文化和民俗文学的代表,其涉及的范围既有文化的领域也有文学的领域,是一种多属性的组合体,外延丰富,内涵复杂,如果单纯地从文化或者文学去研究孝歌,都有可能失之于偏颇。因此,本文选择桂北地区这一独特的孝歌流传区域,以原汁原味的生态文学和文化载体——孝歌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孝歌的文学和文化的特质内涵作一全面性的研究。简而言之,地域的独特性、对象的生态性和研究的全面性将既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本文最为突出的三个主要特征。首先,地域的独特性。第一,桂北地区虽然只是广西北部一个较小的区域,但是,桂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湘楚文化与南越文化交汇之地,两种文化在此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既有巫楚之风又有南越之俗的桂北山地文化。第二,桂北地区还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地区,在这片不到1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居住着汉、苗、瑶、壮、回、侗、土家等近30个民族,各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相互交流,形成了彼此融通共识又各家存异的民俗文化,尤其是在丧葬文化方面,虽然各民族在一些细节保留了本民族的特征,但孝歌、土葬等却基本上是各民族共通共用的丧葬习俗。第三,桂北地区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区域,山地面积占八成以上,尤其是桂北资源县,山地面积几乎占到90%以上,形成了封闭而保守的山地文化。"虽僻南陲,然而江山所钟,流风所激,多有仿屈宋遗风,拾其芳草焉。" ①或许正因为相对封闭和保守,却又不得不受湘越文化激化,资源及其他桂北山地中的丧葬文化和孝歌生态保留了一种在开放保守互动中缓慢进化的独特韵致。其次,对象的生态性。这里的研究主要对象——孝歌具有生态性,是因为孝歌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原生态山地文化内涵,而且本身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艺术样式。孝歌所生存的文化环境有着浓厚的事事皆歌的民俗习惯,当地在丧葬活动中保留了很多具有山地特色的"闹丧""喜丧"习俗仪式,死亡被根深蒂固地认为是一种新生循环,而非仅是一种肉体终结。在孝歌本体上,孝歌的编纂方式古朴而实用,讲究程式化的文化背景,突出自身娱神乐人的核心功能,具有动态表演、套式化运用和节点变换的内部规律。另外,孝歌本体在文体的选择、表现手法的运用和方言的保留等方面都体现了一种古老而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性特征。孝歌的文化生态和本体生态,使其在长期的丧葬活动中形成了一套阴阳两界意愿表达、人神交流的沟通体系,这种人神交流反过来又反映了历史积淀而成的桂北地区各民族的社会秩序、民风民俗、地域性格、历史思想、审美观及价值观。最后,研究的全面性。孝歌处深山穷谷,而有抱瑾握瑜之余波。因此已引起目前学术界的关注并产生了不少关于孝歌研究的成果。如刘天学《三峡地区丧歌浅析》分析了孝歌的表演形式、音乐特点及其具有的文学属性和文化属性;张建军《简论陕南孝歌》则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孝歌的产生及其文化构成和文化整合方面的特点;蒋素利、徐一锋《桂北"孝歌"文化内涵的解读》通过分析孝歌的起源、形式及内容,分析了孝歌所蕴含的儒释道的文化内涵。等等。这些孝歌大都侧重于孝歌的文化属性,较少关注孝歌本体的文学属性,本文则尝试将孝歌的文化人类学、文学、历史地理学等属性结合起来,对孝歌作一个立体的全面研究。揭示孝歌与其内在道德精神——孝道的联系,突出孝歌在山地社会生活中对社会秩序的塑造和影响。并借此引申阐述了孝歌的人学意义、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生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