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语对校”的晚清译著《植物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412319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58年,上海墨海书馆出版的由英国传教士韦廉臣、艾约瑟与晚清学者李善兰合译的《植物学》是中国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第一部书籍,被视为西方近代植物学传入中国的标志。然而长期以来,其外文原本究竟为何一直存在争议,由此导致关于《植物学》的各种具体研究难以展开。为打开研究局面,先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基本解决了《植物学》的原本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原译本“双语对校”的方法整理出《植物学》简体中文版全文,并深入研究了《植物学》的术语、文本和配图。研究得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基本解决了《植物学》的原本问题《植物学》至少有4个外文原本来源,分别为林德利的《植物学基础》1849年版,巴尔弗的《植物神学》1851年版,林德利的《植物界》1853年版和钱伯斯兄弟出版于1848年的《钱伯斯国民百科》第1卷,其中,后两个来源为新发现。林德利《植物学基础》的具体版本长期以来无法确定,经分析考证确认是1849年版。通过进一步研究理清了《植物学》各卷内容的具体来源情况。二、全面整理了《植物学》的术语翻译在“双语对校”的基础上整理出《植物学》术语翻译表,新发现“隔膜”等《植物学》创译并沿用至今的中文术语,剖析了“细胞”等重要术语翻译的具体情形,指出植物学术语“科”很可能并非《植物学》所创译。结合实例讨论了术语翻译的方法和特点及其成就和不足。三、细致比对了《植物学》的文本翻译运用“双语对校”的方法全面理清原译文的对应关系,结合实例阐释了“增加”“删减”“缩写” “重组”“改换”五类翻译方法,讨论了文本翻译的特点及在物理量换算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四、专题研究了《植物学》的全书配图确定《植物学》及其原著配图的对应关系,指出其中存在的“图文不配”等类型的错误,从“调整”和“改绘”两个方面讨论了《植物学》配图对原图的改动,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关于配图忠实性的问题。《植物学》绝非简单被动地翻译原著,而是结合中国国情,以需求为导向的主动吸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产生过程,与其说是翻译,不如说是创作。由于时代原因,《植物学》在晚清并未产生明显影响,却在传入日本后深刻影响了其近代植物学的发展。
其他文献
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成为带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兴贸计划的实施,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商品进出口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本文对湖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目的】土壤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对全球碳循环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相互转化关系,对准确估算土壤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对SOC和SIC相
目的探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效果。方法在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选取70例进行本组实验。依据治疗
通过对多年冻土地区冻胀融沉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温度、水分、土质是决定冻胀融沉程度的重要因素。从降低冻土上限、减弱地下水的水分迁移出发,找到热棒路基、换填路基、
论文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为核心,兼及与《彷徨》创作于同一时期的《野草》《朝花夕拾》等相关文本,从民间的视野出发,发掘鲁迅作品中的民间意涵。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界定“民间”的概念、介绍相关的研究概况以及研究意义。第一章探讨鲁迅的民间岗位意识。民间岗位作为一个与“庙堂”相对立的存在,有其自成一体的知识价值体系。鲁迅反对借革命的名义而大行私欲的“革命”,通过对“革命文学”者流的
全面总结了目前CO2置换CH4水合物中CH4实验研究进展。首先从水合物结构角度出发讨论置换的可能性及置换效率;而后分别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探讨置换反应机理;最后设计并优化了
多元混合工质的相平衡特性是复杂且重要的问题之一。文中综述了国内外多组分介质相平衡的理论研究现状,包括状态方程和混合规则的改进、活度系数模型的研究以及对特定体系计算
<正>心力衰竭(心衰)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表现,各种病因均可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其中冠心病是心衰的主要病因。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