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内毒素特异吸附生物材料的研制及实验性能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min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引起内毒素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因素中,细菌内毒素(bacterial endotoxins,简称内毒素,ET)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上缺乏有效治疗内毒素血症的药物。近年来,用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内毒素血症的研究有一定的发展,但治疗效果受到血液灌流器吸附剂的限制。多粘菌素B(Polymyxin B ,PMB)能够特异结合ET并灭活其毒性,但由于其有明显的肾毒性、神经毒性等副作用,且难以从血液中清除,所以多粘菌素类杀菌剂在临床上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针对细菌内毒素化学结构的特点,以PMB作为亲和配基固定到聚苯乙烯微球载体上,利用己二胺引入一定长度的间隔臂,通过戊二醛将PMB固定到载体上,制成了一种特异性ET亲和吸附生物材料,探讨其对ET、血液中蛋白质的吸附能力及对血液粘度的影响。主要工作包括:(1)通过改变氯甲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上的活性基团,接上一定长度的碳氢臂,然后将PMB偶联在碳氢臂的游离端,制成新型的特异性内毒素亲和吸附剂, 采用红外光谱等方法来检测微球的空间臂组成和固定PMB的情况,结果表明PMB成功地偶联到载体上。(2)对PMB固定化行为进行初步的定性定量研究。认为戊二醛固定化PMB的最适条件为:PMB配体的初始浓度为4mg/ml时活化效率最高;活化载体时pH值为7.0;戊二醛的活化浓度为5%;偶联时的pH为7.0;偶联时间大于4小时。(3) 争对本实验研究,建立起内毒素的定量检测法,并考察温度、pH、血浆浓度对此内毒素的定量检测法的影响,发现血浆强烈干扰内毒素的荧光检测,其余两者的影响不大。(4)通过模拟体外灌流实验,研究固定PMB聚苯乙烯吸附微球对内毒素的廓清作用与微球量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吸附微球对内毒素的廓清作用随着微球量的增加而增强;在灌流起始40min内对溶液中的内毒素血浆的吸附作用效果很好,到50min时吸附微球表面开始有解离现象。(5)研究固定PMB聚苯乙烯吸附微球在体外血液灌流过程中对血液中总蛋白的吸附情况。体外血液灌流实验结果显示,固定PMB聚苯乙烯吸附微球对血浆中总蛋白的吸附率低于10%。(6) 考察固定PMB的聚苯已烯吸附微球在改善血液粘滞性方面的作用。实验说明,加入细菌内毒素的血液出现粘、浓等变化,而经过固定PMB的聚苯已烯微球吸附柱灌流后,血液粘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说明此吸附微球具有改善血液粘<WP=5>滞性的作用。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用固定PMB的聚苯乙烯吸附微球用于血液灌流,能较好地清除血浆中ET,对血液中蛋白质吸附较少,而且具有改善血液粘滞性作用。因此,固定PMB的聚苯乙烯吸附微球有希望用于血液灌流,作为内毒素血症治疗的辅助手段。
其他文献
1951年5月23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10月24日,达赖致电毛泽东主席,表示拥护协议,西藏正式获得解放。然而,
AFM1在1963年由Alleroft首先发现,并于1965年被命名为AFM1。AFM1是一种剧毒物质,毒性和致癌性仅次于AFB1。在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将AFM1划定为Ⅰ类致癌物。AFM1
三峡工程最后一台发电机组5月23日顺利完成连续72h试运行,具备正式并网发电条件。三峡电站共安装32台70万kW大型机组和2台5万kW自备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kW。位于三峡右
期刊
柔印是国家政策支持的环保优良印刷方式,是软包装印刷市场的重要手段,同时柔印的印刷质量要求日益提升。由于柔印版材和网点的复杂性,使得柔印控制中直接测量柔性印版的网点
与国际知名零售企业相比,国内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有效实施自有品牌战略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基于对自有品牌战略实施条件的分析,从零售企业的品牌运营
本论文包括两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讲述了利用混沌跳频技术取得的一些成果。众所周知,设计好的跳频码和在混沌跳频通信系统中实现收发双方的同步是很困难的。近年来,混沌在保
短波实时选频技术是针对短波信道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频率自适应技术。在通信过程中,实时选频系统不断根据短波信道的传输质量实时选择最佳工作频率,使短波通信链路始终相对工
本论文试图以读者为出发点,将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方法与西方理论结合起来,从文学接受的视角,通过对鲍照诗歌的传播途径、影响效果的考察,来寻绎鲍照声名沉浮的内在原因,从而勾画出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电网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农村用电需求的增加,再加之农村电网处于电力系统的末端环节,在设备、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农电降损节能管理
<正>陈鹤琴,浙江上虞县人,我国著名的民族教育家、学前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尽管出身贫寒,但是他非常好学、勤奋、努力上进。1914年8月陈先生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