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博科夫颇受争议的小说《洛丽塔》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然而对于内嵌在其中的对话模式却鲜有人研究。本文在巴赫金对话理论、复调理论等思想基础上,研究了《洛丽塔》文本中的三种不同对话模式,即:文本对话模式;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共建对话模式;文化对话模式。首先,作为文本对话模式的跳板,《洛丽塔》中蕴含着俄罗斯文学传统(《洛丽塔》与《外套》、《叶甫盖尼·奥涅金》以及《罪与罚》之间的文本对话),欧陆文学传统(《洛丽塔》与《包法利夫人》、《卡门》以及《浮士德》之间的文本对话),英美文学传统(《洛丽塔》与《雅曲的泰门》、《化身博士》以及《黑猫》之间的文本对话)。其次,《洛丽塔》是纳博科夫和读者共建的一个产物。小说中的共建现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得以体现:纳博科夫与《洛丽塔》的对话,读者与《洛丽塔》的对话,读者与纳博科夫的对话。在创作《洛丽塔》过程中,纳博科夫采用了复调手法,赋予小说人物充分的话语权。与此同时,读者也被纳入到《洛丽塔》文本意义的构建当中。由此在作者、读者和文本之间形成一张动态且复杂的网状结构。最后,小说《洛丽塔》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对话,比如从传媒文化到消费主义文化的显性对话、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隐性对话、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的间接对话。从小说文本中可以了解到传媒文化对推动消费文化发展所起作用,以及被投射到文本中的纳博科夫精英文化身份和移民文化身份。通过对以上三种对话模式的充分解读,隐含在小说《洛丽塔》中的多元复调世界得以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