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GD序贯LC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v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回顾分析经皮肝穿刺胆囊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序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急诊LC这两种手术方式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疗效差异,拟初步探讨PTGD序贯LC治疗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应用价值。[方 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Mirizzi综合症Ⅰ型的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将其分组:采用PTGD序贯LC方法的患者为A组,急诊LC的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1)术前指标:①一般资料:性别、年龄;②胆囊长度、胆囊壁厚度的差异;③入院时实验室指标PCT、IL-6、CRP。(2)围手术期指标:①观察A组行PTGD术前与术后3月影像学资料变化;②比较A组行PTGD术后3月胆囊长度和胆囊壁厚度;③比较A组PTGD术前与术后3月实验室指标PCT、IL-6、CRP;④比较A组LC前和B组行急诊LC前胆囊长度和胆囊壁厚度的差异;⑤对比分析A组LC前和B组急诊LC前实验室指标PCT、IL-6、CRP的差异;⑥对比两组LC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⑦对比两组LC腹腔引流管留置率;⑧比较两组行LC时的中转开腹率;⑨LC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大于150ml、胆道损伤、改变手术方式)。(3)术后比较指标:①术后第一天两组实验室指PCT、IL-6、CRP的差异;②LC术后住院天数;③L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胆瘘、腹腔感染和胆管狭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少半年。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选用PTGD序贯LC方法的患者为A组共55例,急诊行LC的患者为B组共118例。所有病例均术后随访半年,失访9例。(1)术前指标:两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胆囊长度、胆囊壁厚度、实验室指标PCT、IL-6、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围手术期指标:①A组患者行PTGD术前与术后3月影像资料显示:可见胆囊水肿程度明显减轻、胆囊变小、胆总管压迫症状减轻。②A组患者行PTGD术后3月胆囊缩小且胆囊壁变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囊长度:11.91±0.258vs6.44±0.123cm,P=0.007;胆囊壁厚度:0.67±0.037vs 0.36±0.015cm,P<0.001);③A组患者行PTGD术前与术后3月实验室指标PCT、IL-6、CRP显著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0.25±0.029vs0.05±0.003pg/ml,P<0.001;IL-6:89.03±6.615vs4.35±0.300 pg/ml,P<0.001;CRP:61.32±7.058vs6.04±0.674mg/dl,P<0.001)。④A 组患者行LC前比B组患者行急诊LC前胆囊更小且胆囊壁更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囊长度:6.44±0.163vs10.56±0.309cm,P<0.001;胆囊壁厚度:0.36±0.015vs0.61±0.325cm,P<0.001)。⑤A组患者行LC前比B组患者行急诊LC前实验室指标PCT、IL-6、CRP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CT:0.046±0.003vs0.27±0.032pg/ml,P<0.001;IL-6:4.35±0.300vs88.05±9.485pg/ml,P<0.001;CRP:6.04±0.67vs65.38±6.681mg/dl,P<0.001)。⑥A 组比 B 组患者LC时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62.22±2.162 vs 152.33±6.140min;术中出血量:14.17±0.768 vs 67.50±7.780ml P值为<0.001)。⑦A组LC腹腔引流管留置率更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1%vs 22.0%,χ2=4.273,P=0.039)。⑧A组LC中转开腹率更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vs 8.5%,χ2=4.947,P=0.026。⑨A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小于 B 组(3.6%vs15.3%,χ2=4.925,P=0.026,P<0.05)。其中包括:术中胆总管损伤:A组0例,B组1例;术中出血量大于150ml:A组2例,B组5例;改变手术方式:A组0例,B组中转行开腹胆囊切除术9例,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行腹腔镜下部分胆囊切除术2例,共计12例。(3)术后比较指标:①A组患者LC术后第一天实验室指标PCT、IL-6、CRP均低于B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CT:0.04±0.003 vs 0.16±0.031pg/ml;IL-6:4.15±0.282 vs 16.89±1.949pg/ml;CRP:5.32±0.510 vs 15.98±2.004mg/dl,P<0.001)。②A组患者LC术后住院天数较B组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7±0.065 vs 3.36±0.154天,P<0.001)。③B组急诊L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1.8%vs 11.8%,x2=4.781,P=0.029,P<0.05)。其中包括,胆瘘:A组0例,B组有胆瘘3例;腹腔感染:A组1例,B组8例;胆管狭窄:A组0例,B组3例。[结 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PTGD序贯LC与急诊LC治疗Mirizzi综合征Ⅰ型相比,可能通过有效引流胆汁、降低胆囊压力、控制感染,从而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操作难度,使得LC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LC术后住院时间缩短。但因实施例数较少,尚无临床大规模系统研究结果,需进一步观察其疗效、远期效果及并发症。
其他文献
[目 的]比较间断手控推注(intermittent manual infusion,IMI)、持续输注(continuous venous infusion,CVI)及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三种丙泊酚给药方式在无痛内镜检查中的镇静效果、安全性和内镜医生、患者满意度。[方 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无痛胃肠镜检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带来的益处,并对比三者、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与单纯静脉镇痛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及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被诊断为肺结节并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五组,胸椎旁阻滞(T组),竖脊肌平面阻滞阻(E组
[目的]面部年轻化手术术式多种多样,理想的面部除皱手术具有并发症少,术后效果维持时间长,效果患者满意度高的特点。大多数外科医生在最初的面诊过程中依赖于对皮肤松弛、体积减少和解剖目标(面中部、下颌、颈部)的非标准化综合评估,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技术,对于传统除皱术不同术式的特点及其是否存在年龄适应症目前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方法]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Co
[目 的]探讨慢性腰痛患者在脊柱稳定、失稳不同阶段椎旁多裂肌和竖脊肌萎缩程度、R2*值、FF值的变化特点;了解慢性腰痛患者在脊柱稳定、失稳不同阶段吸气肌群功能状况。[方 法]将50例慢性腰痛患者根据腰椎是否失稳分为2组,腰椎失稳患者为失稳组(25例),腰椎稳定患者为稳定组(25例),正常人为对照组(25例)。采用磁共振扫描仪GE Discovery MR750W 3.0 T分别对三组行腰椎T2WI
[目的]根据目前与维生素D相关的观察性研究数据及我们的统计,一般人群中维生素D水平不足和缺乏(血清25(OH)D水平<30ng/ml)比率高达90%左右,因此大多数骨折发生后均是在维生素D水平不足和缺乏状况下进行骨折骨愈合过程的。本研究通过在四肢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的病人补充维生素D,控制血清25(OH)D水平快速达到30ng/ml以上,观察在维生素D水平充足(血清25(OH)D水平≥30ng/ml
[目的]前瞻性观察云南玉溪地区彝族与汉族患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PACU期间舒芬太尼临床镇痛效果的差异,探讨这两个民族人群对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的临床差异,从而为云南玉溪地区彝族和汉族人群阿片类药物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前期临床基础。[方法]前瞻性收集从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和峨山县人民医院符合实验条件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例254例,将患者分为彝族组(Y组,n=127
[目的]对比预防性回肠Y型造瘘与传统袢式回肠造瘘在具有肠道瘘高危因素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指标,探讨预防性回肠Y型造瘘在保护肠道瘘高危因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笔者科室收治住院的52例具有肠道瘘高危因素的病例,术中行预防性造瘘,术后择期行二次造口还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预防性回肠Y型造瘘组(25例,观察组)和传统袢式回肠造瘘组(27例,对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T管分段拔除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三科2019年8月-2021年1月收治的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留置T管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病例60例,随机分为传统T管拔除组和分段T管拔除组,每组各30例。就两组患者拔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实验室指标(WBC、ALT、TBIL)、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用分段T管
[目 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其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疾病进展有密切关系。结合流体力学方法对主动脉内血流状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壁面压力、切应力及血流速度等参数变化对主动脉的影响,探讨数值模拟方法在主动脉夹层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对评估患者预后的效果。[方 法]选择基于主动脉CTA及超声诊断的1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验组1)、10例升主动脉瘤患
[目的]髋膝关节退变性疾病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增加,人工关节置换术为此类患者带来了福音,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缓解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然而,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通常失血量较大,安全有效地减少围术期失血量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止血药物控制失血的方法一直被推荐使用。其中,以氨甲环酸应用最为广泛。氨甲环酸已大量使用于骨科手术中,但其在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最佳使用方法尚无明确定论,术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