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育包括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语言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关于母语的基础知识,文学教育则注重学生对作品分析、欣赏、价值判断的能力,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国的语文教育长期处在工具论思想的禁锢之下,忽视文学教育,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众多弊端。长期的功利化、应试化教育使语文教育和文学本位相脱离,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不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再因为中学生自主分析能力较弱,课程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去进行大量的文学阅读等等,造成了中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趋于表面化,程序化和简单化。面临中学生欣赏能力不足的问题,语文教师必须要从自我做起,积极采取措施,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文学欣赏教学是学生对文学学习的一种解放,学生在学习中注重感受、注重理解,在欣赏与分享中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欣赏中发现美、体会美、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本论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概括了选题的研究现状、意义与创新之处。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欣赏的现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汲取众家之长,弥补偏颇,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部分:强调重视中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学欣赏的价值,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审美享受,也有益于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进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第二部分:全面阐释了中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现状和文学欣赏能力欠缺的表现。功利化的教育、程序化和机械化的欣赏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加之教师教学中的片面性等等,导致学生文学欣赏的表面化、肤浅化,文学欣赏能力大幅下跌。第三部分: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围绕作品综合论述了提高中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方法。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文学欣赏的角度,在教师精心的课堂设计的引导下,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想象,让学生从作品的语言层面、形象层面、意蕴层面,调动学生文学欣赏的兴趣,进入作品,挖掘作者的意图,从而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第四部分:总结了对培养中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几点思考。认为要让文学欣赏回归文学本位,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把握学生的欣赏认知结构,对学生注重人文关怀,让文学真正成为“人”学。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对本论文的主旨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认为提高中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完善的人格,让文学回归人文关怀,用文学塑造人心,用人心影响世道,用“和谐的人”建造“和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