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使用一些符合一定程式和套路的语言,它们具有稳固性、格式化的特点,使用具有复现性,与语境的关系十分紧密,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套语。虽然这种语言现象很普遍,人们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套语,但对它进行深入研究的却很少。本文就是要在汉语背景下,对套语的类型进行划分,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角度探究套语产生的原因,分析套语积极、建设性的作用与消极不利的一面,从而实现对套语更深层次地理解,以帮助其他人做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还可以促进语言教学、语用学、文学、精神文明的发展。本文按照套语的形式、语义、分布、功用、性质将它分为五类,从形式角度我们将它分为封闭型套语、开放型套语,从语义类型的角度将套语分为应答类、道别类、阐述类、指令类、表达类、感叹类、询问类、谚语类套语,按分布类型又可以分成典型类套语、非典型类套语。我们主要选择其中的一类表达类套语进行研究。我们将从认知心理层面分析套语产生的内在动因,以及人们为什么会使用套语。一个临时的组合单位经过多次长期使用,形成了套语概念图式,作为一种知识结构,整体性地进入到人们的语言知识储备中,储藏在我们的长时记忆里,以供下一次使用时原封不动地提取出来。这些套语概念图式浓缩在一些简单短小的形式之中,由于人们储存和提取很方便,所以它也就比其他语言形式更容易被人们脱口说出。我们还将进一步揭示套语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因为套语作为语言会受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制约,它是社会心理的表征,社会文化的反映,社会习尚与道德评价的体现。套语一方面被说话者常常挂在嘴边,另一方面又会引起听话者的厌恶,这也与创意、趋同两种社会心理的平衡与张力相关。我们在文章中引入了模因论。套语就是一种模因现象,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主要是依靠人们不问断地模仿与复制。我们还尝试性地借助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人们使用套语的原因进行阐述。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惯习以框架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一旦遇到特定的情境,我们会采取特定的惯习模式。套语的使用也是如此,遇到一定的语境,就会运用与之一致的一种套语。当人们接收到某一套语时,该话语会映射到个人的大脑里头,形成表征,然后大脑开始活动,寻找关联。这种关联活动随着个人互动实践地不断增加和个人惯习地积累,会越来越自动化。我们看到有些套语具有消极不利的一面,会给语言环境带来不良的影响,但还有一些套语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一面。对此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引导,消除套语的负面效应,发挥套语的积极作用。对于已经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们否认不了,回避不了,面对它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不管我们否定套语也好,肯定套语也好,我们首先必须正视它,了解它,研究它,进而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为我们的交际服务,使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我们也试图通过多角度、多学科地透视,揭示套语的特点,为语言学研究开拓更广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