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1961-2014年广东省地面大风逐日和逐小时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近54年广东大风日数和风速(平均、最大和极大)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年际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引起广东省大风的各种天气系统(热带气旋、强对流和寒潮)与广东大风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分析2001-2015年广东省110kV及以上输电线路(主网)风灾跳闸和倒塔事故的时空分布特点,结合广东地区微地形风场变化规律,研究了输电线路风灾事故与局地大风之间的联系,重点分析了各种电网典型下垫面条件下风速变化与风灾损失的相关性。最后,建立了基于PLS-MOS的大风统计诊断模型和基于WRF-CALMET数值模拟方法的大风精细化预警模型,为广东电网防灾减灾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首先,利用近54年广东省86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的大风观测资料,分析了广东省大风日数和风速(平均、最大和极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年大风日数和风速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其中大风天气在沿海天气出现的频次多于内陆以及西北部地区。1961-2000年来全省大部分地区大风日数具有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粤东和江门-阳江沿海地区减少趋势最显著。2000年以后,粤西、汕尾-惠州沿海、江门-阳江沿海等地区的大风日数转为快速增多。其次,由于近54年广东省大风日数季节变化主要呈现两种年内分配形态:单峰型和双峰型。另外,同一地区出现大风天气的集中程度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因此,本文采用大风集中度和集中期参数计算方法,定量地分析了广东省大风天气在年内的分布形态及其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大风天气的年内分布形态上,广东北部地区出现的大风天气较少且集中,其大风集中期出现最早;而南部地区的大风天气较多且相对分散,大风集中出现的时段相对晚些。近54年来,广东省大风集中度有增大的变化趋势,尤其体现在广东沿海地区最显著;广东省大风集中期年际变幅有明显地减小趋势。同时,通过相关统计分析发现北半球极涡强度、太平洋副高强度和欧亚经向环流型与广东省大风集中度的年际变化关系非常密切。另外,通过分析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频数及强度变化、强对流天气频数变化和寒潮天气频数与广东大风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广东大风日数及平均风速主要与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频数、强对流天气频数和寒潮天气频数显著正相关,而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主要与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强度显著正相关。再次,通过分析近2001-2015年广东省11OkV及以上电网风灾跳闸和倒塔事故的时空分布特点,我们发现该地区电网风灾受损线路数量集中在每年7-10月份,且2012年以后,广东电网风灾事故数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由年均的81.2次(2001-2012年)上升为年均134次(2013-2015年)。同时,分析表明广东电网覆盖区域内风灾事故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事故主要集中于大风频数较多的粤西、江门-阳江沿海、汕尾-惠州沿海及粤东地区,并且这些地区的风灾损失和日最大风速高度正相关。通过分析广东不同地形条件下的风速变化差异,结果发现:风速在沿海地区>沿海城市>平原>迎风坡>山峰>背风坡>沟谷。另外,以2015年10月4日登陆广东湛江地区的强台风“彩虹”为例,分析了广东电网受损杆塔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受损杆塔主要集中于台风路径右侧的大风集中区域。最后,本文利用广东省多年大风历史数据和中尺度天气模式(WRF3.6),采用PLS-MOS方法和CALMET技术,建立了基于PLS-MOS的大风统计诊断模型和基于WRF-CALMET数值模拟方法的大风精细化预警模型。历史回报结果表明:该大风统计和数值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电网覆盖区域大风时空变化分布,为广东电网精细化防灾减灾系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