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主体性看模糊语言的翻译——以张培基散文英译为例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ed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之中。在翻译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模糊语言的问题。目前,模糊理论被尝试用于翻译研究领域,指导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但是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结果较零散、不够系统。因此,有必要对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问题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分析,使模糊语言学与翻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译者主体性是目前翻译学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译者主体性与模糊语言的翻译还很少涉及。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化,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呈现出其主体性。研究认为,模糊理论也适用于翻译标准,这使传统的翻译标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对译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模糊语言的翻译中,译者只有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手段和技巧,才能生动地在译文中再现语言的模糊性。   本文从译者主体性出发,主要讨论模糊语言的翻译。首先,文章指出,翻译标准本身具有模糊法则,而模糊语言的翻译应遵循“等效翻译”原则,强调译本读者的感受,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译者主体性,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其次,本文作者提出了模糊语言的三种翻译策略:从模糊到模糊,从模糊到半模糊半清晰,从模糊到清晰。并且,本文还总结了模糊语言的具体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省译法、变译法、释义法、增译法、替代法以及加注法。   本文最后尝试以张培基先生的两辑《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文本,按照模糊语言产生的层面将其划分为三大类:语言层面、修辞层面及文化层面,并分别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举例论证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民乐县南古镇杨坊村有9个村民小组,418户村民,总人口1736人,党员49名。村党支部以“双培双带”工程为载体,坚持以发展与创新并举,走出了一条“链条传动抓培带,能人带动促发展
J.D.塞林格是二战后享有盛名的美国小说家。《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最为著名的作品,也是颇具争议的一部小说。该小说探索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内心的压抑、痛苦、疏离和矛盾
学位
赵超构评论写作风格被人们称为“林氏”风格,很多人受到了它的影响,更加注重新闻报道的实效性和群众的接受度,使原有的长篇大论的写作风格转变成更加通俗、幽默和平易近人的
在英文中,液晶显示器通称为L 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它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可以轻易地以全平面直角来显示图像.但它具体是如何工作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语言模糊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而从文献上看,将模糊语言运用于各种文体的语用分析是近些年来中西方语言学者所致力研究的课题,近几年来,有些学者开始将模糊语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说是我国公民的整体道德行为规范。“干部干部,先行一步”,“官员官员,百姓典范”,“八荣八耻”更应该是为官者的基本
“杂合”最初应用于生物学领域,指“不同种、属的两种动物或植物的后代”(Berube1982:629)。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随着各学科对杂合问题的探论,杂合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连日来,农四师六十三团党委组织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积极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团掀起
虽然转喻研究的历史悠久,但其受重视的程度目前还远远不够。近年来,转喻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也随之扩大和加深。指称转喻是转喻的一个分支,用以区分述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