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和损伤类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0.1-2004.6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明确的DILI患者181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94例;年龄在8-85岁之间,平均年龄45.85±15.72岁。
结果:
①引起肝损伤的相关药物中,中草药类91例(50.27%):抗生素类药物28例(15.47%);非甾体类抗炎药28例(15.47%);抗结核类药18例(9.94%);肿瘤化疗药7例(3.87%);抗甲状腺药7例(3.87%);激素类药2例(1.11%)。②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黄疸49.2%、乏力46.4%、纳差39.8%、腹痛32.6%、恶心30.4%、腹胀19.3%、腹泻11.6%。③生化检查主要表现在酶学改变和胆红素排泄障碍,而对蛋白合成功能几乎无影响。④损伤类型中肝细胞型106例(58.56%);胆汁淤滞型36例(19.89%);混合型17例(9.39%);不确定的22例(12.15%)。⑤ALT增高反应肝细胞型损害;ALP、GGT增高反应胆道系统的损伤(胆汁淤积),其他生化学指标对鉴别两者无意义。⑥无论肝细胞型或是胆汁淤积型,中草药均占第一位,但在胆汁淤积型中高达83.3%,其中中草药导致的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肝细胞型的发病率(X2=78.981,P<0.001);抗生素类和激素类均是肝细胞损伤型;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抗结核药物均以肝细胞损伤为主。
结论:
引起DILI的前三位药物是中草药、抗生素和非甾体类消炎药,50.27%的DILI是由中草药引起;近1/2患者以黄疸为首发表现,酶学改变和胆红素排泄障碍为主,临床上可与其他原因的肝病相鉴别;单纯生化学检查可粗略地估计DILI的细胞损伤类型,即ALT增高反映肝细胞型,ALP、GGT增高反映胆道系统的损伤(胆汁淤积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