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构组织聚团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bb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质限制一直是体外构建工程化组织的瓶颈问题,“微构重塑技术”是基于微构组织聚团特性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大型工程化组织构建方法,以期降低在体外组织构建过程中的传质限制。本研究以人成纤维细胞作为种子细胞,通过考察两种大孔微载体Cytopore或Cultispher形成微构组织聚团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建立模拟微构组织聚团的数学模型,预测和调控微构组织聚团尺寸,制备大型工程化组织。 结果表明:在微构组织制备过程中,微构组织聚团分为三个阶段:聚团迟滞期、聚团突跃期和聚团稳定期,微构组织聚团尺寸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聚团突跃期。随着细胞接种密度和微载体浓度增加,微构组织聚团突跃期提前,微构组织聚团尺寸增大;添加抗坏血酸,促进胶原基质合成和在支架材料中沉积,有利于微构组织早期快速形成聚团和后期聚团尺寸的保持;搅拌转速为50r·min-1时,有利于细胞生长和聚团形成;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与Cytopore相比,用Cultispher形成的微构组织聚团尺寸较大。通过对微构组织中的传质分析,用Cytopore和Cultispher构建的微构组织平均聚团尺寸分别需控制在20beads·aggregate-1和14beads·aggregate-1以下。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很好模拟各个操作条件下微构组织的聚团尺寸,通过控制各操作参数来调控聚团尺寸。在优化操作参数基础上,选择大孔微载体Cultispher,控制细胞接种密度为30cells·bead-1,微载体浓度为1.5mg·ml-1,搅拌转速为50r·min-1,不添加抗坏血酸,制备得到的微构组织平均聚团尺寸为13.3beads·aggregate-1。通过8d灌注培养成功构建了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大型工程化组织(直径1.5cm,高1.5cm),且组织内部细胞密度高,无明显的“空穴区”。本研究工作加深了对组织“微构重塑技术”这一新型体外组织构建技术的认识,为解决当前体外组织构建所面临的挑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他文献
目前世界能源问题显得越来越紧迫,开发利用新的清洁能源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潜在能源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在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方面,相平衡是天然
花鸟画的艺术风格都有着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其背后有着多种因素作用,其中主要以客观自然物象为依托,画家通过对大自然观察、感悟将地域性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人文精神高度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论文对甘油脱水制丙烯醛的催化剂及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在对固体酸催化剂筛选的基础上,考察了反应温度、原料浓度、空速等工艺条件对甘油转化率、丙烯醛收率等结果的影响。
展示设计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展示设计上可以体现出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在现今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条件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