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太湖和梅梁湾是太湖的两个典型湖区,虽然同处一个湖泊中,有着相似的物理、外源负荷和气象、气候条件,然而它们却分别处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草型清水状态”和“藻型浊水状态”。这就是有名的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的“双稳态现象”。 文章从趋势分析、营养水平评价、时空相关分析和主控因子分析四个方面对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的水环境分别进行了分析。其中趋势分析采用2002年实测资料;营养水平评价参考太湖富营养化程度评价标准,采用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评价方法;时空相关分析基于相关系数进行;主控因子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结果表明:草型湖区水环境主要受“水体浊度”、“N、P营养水平”和“水深”的影响,受藻类生物量的影响较小;生长期内水质明显好于非生长期,生长期水质的空间分异也明显大于非生长期;春季水体营养水平最高,而藻类生物量却最低。藻型湖区水环境主要受“C、N、P元素”、“藻类生长和有机污染”、“水体浊度”及“水温”的影响,受藻类生物量的影响较大;生长期水质明显差于非生长期,生长期水质的空间分异也明显小于非生长期;水体中藻类生长与其营养水平一致。 无论从全湖平均还是从典型点来看,草藻型湖区水体水环境差异都很显著。文章从两湖区藻类生物量及水体N、P元素含量角度分析了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两湖区N元素含量差异显著,草型湖区大大低于藻型湖区,但二者P元素含量差异不大;草型湖区水体藻类生长受N元素影响较大,P元素影响较小,藻型湖区却正好相反;春季草型湖区藻类生长的抑制可能与水体中可利用态N(NH4+-N、NO3--N)含量的低值有关。 查阅相关文献,文章还对近几十年来草藻型湖区的状态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东太湖的“草型清水状态”有所波动,而梅梁湾的“藻型浊水状态”却日趋稳定。这一方面警示人们维持草型湖区“清水态”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迫使藻型湖区跳出“浊水态”的艰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