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唯一的一名美国现代著名犹太意第绪语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Bashevis Singer,1904-1991),由于“他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于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创作上,他尊重传统,又吸收了意第绪文学中的营养,创造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故事叙述生动,文笔轻松幽默,作品大都取材于波兰犹太人的生活和犹太民间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方评论家所公认的最佳长篇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
本文主要探讨了辛格于一九六零年发表的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该小说是一部关于心灵探索的书籍,作者致力于描写小说主人公雅夏的徘徊于善与恶、理智与情欲、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内心反复剧烈的思想斗争。辛格的作品不同于任何一个十九世纪的艺术大师的作品,他的作品个个取材独特,普遍反映了纠缠在爱情和宗教信仰的漩涡中的犹太人在那个年代的命运。
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出发,运用人格结构理论解读这部小说,深入剖析了小说男主人公的人格结构,以及其认识自我,重建自我最终达到人格平衡的矛盾斗争过程,揭示了其在精神世界的自我迷失和探索自我的实质。
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其主要内容如下:
引言简要介绍了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生平,《卢布林的魔术师》的主要内容,评论界的相关评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
第一章分析了雅夏·梅休尔的人格结构,特别是他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内在矛盾斗争和外部环境对于他的人格结构发展的影响。它们对于雅夏人格结构的发展以及平衡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章探讨了雅夏·梅休尔的焦虑。本章从雅夏的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以及道德性焦虑这三方面来进行分析。各种焦虑使得雅夏生活在极度的恐惧和焦虑之中,这也推动了他的人格的重新塑造。
第三章通过对雅夏·梅休尔的自我防御机制的解读,着重分析了他的自我防御机制中的压抑和退行。这些分析可以使读者对雅夏这个人物的人格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揭示了其最终回归家庭的可能性。
通过运用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没有把雅夏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反而始终认为他是一个遭受种族歧视的、被七情六欲摆布的、不由自主地干了蠢事的可怜人,对他寄予同情。通过对雅夏的描写,辛格从各个方面刻画了雅夏的复杂的性格,展现了人性的复杂。这些是小说作者经过多年探索之后在自我价值实现和人格发展上进行的又一次思考,为现代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实现和人格平衡指明了方向,因此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