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失眠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合并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旨在观察超低频经颅磁刺激(Infra-low Frequenc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ILF-TMS)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中的作用。方法:以2017年12月-2018年0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n=30)和ILF-TMS治疗组(n=30)。两组患者均口服酒石酸唑吡坦片,每晚睡前口服5mg。ILF-TMS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ILF-TMS治疗,治疗频率为0.2Hz,强度500GS,每日1次,1次20分钟,持续10天。常规治疗组每日接受假ILF-TMS治疗,具体操作同治疗组,断开连接治疗线圈的电线,主机在正常工作时并不能产生实际磁刺激。入组患者治疗前后均给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评价睡眠情况。PSG主要通过检测患者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睡眠潜伏期(Sleep Latency,SL)以及非快速动眼期(Non-Rapid Eyes Movement,NREM)的各期(S1、S2、S3+S4)和快速动眼期(Rapid Eyes Movement,REM)的时长百分比,评价睡眠情况。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连续性变量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变量采用卡方检验。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失眠患者失眠程度普遍较严重,两组PSQI评分均为18分,提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重度睡眠障碍。常规治疗组患者10天后PQSI评分较前有明显变化(18.03±1.37 Vs 12.60±2.43);TST较前明显改善(251.42±42.42 Vs 288.80±40.32);SL 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39.60±17.62 Vs 34.40±14.89),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睡眠结构S1、S2、S3+S4、REM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ILF-TMS治疗组患者10天后PQSI评分较前有明显变化(18.17±1.29 Vs 10.40±2.13);TST 较前明显改善(241.50±51.75 Vs 353.45±52.20);SL 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40.80±17.47 Vs 26.60±13.22),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睡眠结构S1、S2、S3+S4、REM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ILF-TMS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SQI主观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TST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288.80±40.32 Vs 353.45±52.20),SL也较常规治疗组患者明显改善(34.40±14.89 Vs 26.60±13.22),并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S1、S2、S3+S4、REM均无统计学差别。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失眠程度多为重度睡眠障碍;常规治疗组和ILF-TMS治疗组均能增加总睡眠时间和减少入睡前时间,ILF-TMS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睡眠改善作用更显著;短期(10天)ILF-TMS治疗尚不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睡眠结构;常规治疗组和ILF-TMS治疗组均改善主观睡眠感受,ILF-TMS治疗组改善主观睡眠感受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