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阈阂下抑郁(SD,Subthreshold Depression)是指存在抑郁状态表现,但尚未达到抑郁症临床诊断标准的一种亚健康状态。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阈下抑郁的患病率约为19%,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并且有研究表示阈下抑郁人群发展为抑郁症甚至重症抑郁的风险高于普通人,但阈下抑郁人群的认知加工特点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中医情志相胜理论能够从"治未病"角度出发,有效改善阈下抑郁患者的情绪状态,但其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索情志相胜理论指导下喜情绪诱导对阈下抑郁人群的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张贴海报招募被试,使用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评估被试的情绪状态,以CES-D≥16且7≤HAMD-17<17作为阈下抑郁被试辨别依据,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招募来的被试分为阈下抑郁被试情绪诱导组、阈下抑郁被试对照组、正常被试对照组和正常被试情绪诱导组,分组情况对被试隐藏。以中医情志相胜理论为基础构建由电影片段和喜情绪相关回忆共同构成的喜情绪诱导方案,经初步验证后作为实验材料用于后续研究。本研究实验将行为学Oddball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相结合进行研究,阈下抑郁被试情绪诱导组和正常被试情绪诱导组接受喜情绪诱导后参与ERP实验,阈下抑郁被试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直接参与ERP实验,从实验伦理角度考虑,对照组ERP实验结束后接受喜情绪诱导。本研究使用依据视觉模拟评分法设计的《情绪状态调查问卷(2)》对情绪诱导的主观感受效果进行评价,使用正确率和反应时作为行为学指标,使用额区N2成分和顶区P3成分的波幅和潜伏期作为ERP指标,使用SPSS 22.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本研究纳入分析的样本量为阈下抑郁被试情绪诱导组14人,阈下抑郁被试对照组13人,正常被试对照组17人,正常被试诱导组16人,人口学信息分析显示,本研究中阈下抑郁人群和正常人群之间的人口学资料无统计学差异,阈下抑郁被试情绪诱导组、阈下抑郁被试对照组、正常被试对照组两两比较人口学资料也无统计学差异;②情绪诱导主观感受分析显示,"喜"情绪的人群和测量时间无交互作用(F=0.016,P>0.05),测量时间有主效应(F=70.016,P<0.05),人群有主效应(F=6.229,P<0.05);"悲"情绪的人群和测量时间无交互作用(F=0.28,P>0.05),测量时间没有主效应(F=2.57,P>0.05),人群有主效应(F=9.57,P<0.05);"焦虑"情绪的人群和测量时间无交互作用(F=1.480,P>0.05),测量时间有主效应(F=1.8552,P<0.05),人群有主效应(F=13.313,P<0.05);③行为学数据分析显示,SD对照组被试在面对不同类型刺激时正确率有统计学差异(X2=8.227,P<0.05),SD诱导组和正常对照组面对中性刺激时反应时有统计学差异(X2=-2.645,P<0.05),其他组别及刺激类型分析无统计学差异;④ERP数据:通过绘制ERP脑电地形图发现,刺激呈现后200-300ms在右侧额区FZ、F2、FCZ、FC2通道附近有较强的负电位激活,300-430ms在左侧顶区CZ、C1、CPZ、CP1通道附近有较强的正电位激活;额区N2成分波幅分组和刺激类型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12.617,P>0.05),分组(F=8.282,P<0.05)、刺激类型(F=1.294,P<0.05)均有主效应;额区N2成分潜伏期分组和刺激类型间无交互作用(F=0.437,P>0.05),分组(F=2.039,P>0.05)无主效应,刺激类型(F=11.383,P<0.05)有主效应;顶区P3成分波幅分组和刺激类型间有交互作用(F=4.922,P<0.05),分组(F=1.788,P>0.05)无主效应,刺激类型(F=3.282,P<0.05)有主效应;顶区P3成分潜伏期分组和刺激类型间有交互作用(F=7.606,P<0.05),分组无主效应(F=1.363,P>0.05),刺激类型无主效应(F=1.873,P>0.0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喜情绪诱导方案能够有效增强被试喜情绪感受,减弱焦虑情绪感受,改善阈下抑郁被试和正常被试的情绪状态。进一步分析发现喜情绪诱导调节阂下抑郁被试的认知机制为增强认知控制能力、增强对正性刺激的注意加工和对中性刺激的认知加工能力三个方面。而喜情绪诱导能够使阂下抑郁被试的部分认知加工和对正性刺激的注意加工恢复到正常水平,而认知控制能力和对中性刺激的认知加工能力甚至强于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