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以溴虫腈常规制剂、纳米制剂、纳米功能化制剂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核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技术对这三种不同的溴虫腈制剂进行了毒理学分析比较研究,旨在通过研究,评价农药纳米制剂的优劣性和安全性,以期为农药纳米制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主要结果:
(1)利用微核试验研究溴虫腈三种不同制剂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效应,结果表明,溴虫腈的三种不同制剂均能引起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的断裂,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当浓度为9.68 mg/kg时,其引起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在同等剂量条件下,纳米制剂和纳米功能化制剂对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的损伤要明显小于溴虫腈常规制剂,且纳米制剂与纳米功能化制剂对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的损伤程度基本一致,差异不显著。
(2)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溴虫腈三种不同制剂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程度,结果表明,在4.84 mg/kg、9.68 mg/kg、19.36 mg/kg三个剂量条件下,这三种制剂均能引起小鼠DNA损伤,损伤程度呈剂量-效应关系。经统计分析,溴虫腈纳米制剂和溴虫腈纳米功能化制剂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程度要明显小于溴虫腈常规制剂。
(3)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溴虫腈三种不同制剂对小鼠肝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显示,这三种制剂引起的凋亡率呈剂量-效应关系。在高、中、低三个剂量条件下,三种制剂引起小鼠肝细胞的凋亡率间差异不显著。
试验还表明,溴虫腈三种不同制剂对小鼠肝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影响结果比较相似,G0/G1时相(细胞合成前期)小鼠肝细胞百分比随着给药剂量的加大而减少;S时相(细胞合成期),小鼠肝细胞百分比随着给药剂量的加大而增大;G2/M时相(细胞合成后期,有丝分裂期),小鼠肝细胞百分比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减少,表明溴虫腈农药对小鼠肝细胞周期有明显影响,能使细胞周期调控点失控,发生紊乱。经统计分析,纳米制剂和纳米功能化制剂对小鼠肝细胞周期的影响程度总体上比溴虫腈常规制剂小。
以上结果表明,溴虫腈纳米制剂的毒性低于常规制剂,原因可能是纳米制剂粒径小、比表面积大、不饱和残键多,化学活性高,进入体内后容易与生物膜蛋白发生共价结合,引起生物膜通透性升高,加速了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过程,同时也加快了药物的代谢过程,从而降低了对生物体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