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一直是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倦怠一直是国外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学校心理咨询师队伍不断壮大,学校心理咨询师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具有一定影响的新型的职业人群,在此背景下,对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师进行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的发生水平,探索影响其工作倦怠的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工作相关因素,并尝试分析健康坚韧性、幽默风格与其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详细综述的基础上,对510名学校心理咨询师进行了中国工作倦怠问卷(CMBI)、健康坚韧性量表(HRHS)、幽默风格问卷(HSQ)的测试和分析,对其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工作相关因素进行收集调查;同时,选取830名教师、178名社会心理咨询师作为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参照群体,评估其工作倦怠的发生水平。结果显示:1.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耗竭低于人际工作者的平均水平,并在工作倦怠表现上为情感衰竭程度相对低,而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程度相比要高,与国外心理咨询师倦怠症状表现有差异;2.在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中,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工龄、受教育程度与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相关,专业背景则对工作倦怠没明显影响;3.在工作相关因素中,工作性质、学校类别、工作量、收入都对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有影响;4.积极人格与工作倦怠呈负相关,健康坚韧性、和积极幽默风格是有效的工作倦怠预测因子。本研究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个案访谈法对8名学校心理咨询师和1名社会心理咨询师做了访谈,了解了学校心理咨询师对工作倦怠的认识,自我倦怠发展过程和体验、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倦怠预防和干预的方法和建议等等细节。在此基础上对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及其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科学的预测,并为维护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健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本研究的显著特色在于采用大样本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校心理咨询师、教师、社会心理咨询师三组职业人群的工作倦怠进行对比研究,并且对工作倦怠与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工作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对以健康坚韧性、幽默风格为代表的积极人格与工作倦怠的关系进行探讨;另外采用个案访谈法对量化研究作了补充。但所得的研究结果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