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研究分析

来源 :承德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feng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ease,ICAD)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与脑卒中的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密切相关。迄今为止,中国ICAD诱发的卒中发病率已超过其他国家,相较于其他卒中亚型,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有着更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早期准确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成分为重中之重。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已成为观察颅内动脉管壁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成像方法,可以直接可视化血管壁及斑块的结构、成分,实现了对斑块的详细评估。目的:采用3.0T HRMR-VWI分析颅内动脉斑块的分布、形态学特征及易损性,以早期识别和进一步分析高危斑块的影像学特征,这些斑块特征可作为评估卒中复发风险的影像学指标,为易损斑块的识别、预测卒中复发及临床症状的出现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1.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1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且在所研究的5支颅内动脉(基底动脉、左大脑中动脉、右大脑中动脉、左椎动脉颅内段、右椎动脉颅内段)中仅有单支责任血管的患者113例,年龄25-80岁之间。根据改良m RS评分(取前3个等级)将患者分为3组,即1组(评分0′:37例)、2组(评分1′:38例)、3组(评分2′:38例),分析3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颅内动脉斑块分布位置、易损斑块检出率及易损成分检出率的差异性、影响m RS评分分组(即症状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2.根据入组患者且经HRMR-VWI分析判断斑块为稳定斑块或不稳定斑块,分为稳定组(48例)及不稳定组(65例),分析影响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2组患者血管重构模式、卒中复发风险、管腔狭窄程度及颅内动脉斑块分布位置的差异。结果:1.基于m RS评分的3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中年龄、吸烟、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颅内动脉斑块分布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组和2组、2组和3组、1组和3组的易损斑块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m RS评分等级升高,易损斑块检出率越来越高。3组间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Lipid rich necrotic core,LRNC)、薄或破裂的纤维帽(Thin or ruptured fibrous cap,TRFC)、活动性炎症等易损成分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 RS评分等级越高(即临床症状程度越重),易损成分占比越高。其中IPH(OR=3.785,95%CI:1.563~9.164)及活动性炎症(OR=2.335,95%CI:1.033~5.278)是导致患者症状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IPH的危险性较活动性炎症的危险性高。2.稳定组与不稳定组基线资料中,不稳定组中的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谷丙转氨酶、空腹血糖等指标均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吸烟(OR=0.338,95%CI:0.120~0.953)及高血压(OR=0.362,95%CI:0.143~0.915)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危险性较吸烟的危险性高。2组间血管重构模式及卒中复发风险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以血管负性重构为主,不稳定组以血管正性重构为主;不稳定组的卒中复发风险更高。2组间管腔狭窄程度及颅内动脉斑块分布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3.0T HRMR-VWI定性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可以早期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复发风险。吸烟及高血压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危险性较吸烟高。2.易损斑块是导致患者m RS评分升高(即症状加重)的重要因素。斑块易损成分IPH、LRNC、TRFC及活动性炎症与m RS评分升高具有相关性,其中IPH及活动性炎症是导致卒中患者症状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3.通过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管腔狭窄程度的对比,进一步证实管腔狭窄程度并不是评价斑块稳定性的可靠指标,斑块本身的易损性更为重要。正性重构通常提示易损斑块,负性重构提示稳定性斑块。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作为教育的关键,在教育教学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当下,促进人工智能与教师队伍全面融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然选择,如何在智慧环境下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焦点问题。本文以银川市唐徕中学智慧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为例,探究智慧环境下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期为智慧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提供助力。
期刊
<正>为更好地设计绿色生态,给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环境艺术设计这一学科顺势而生。新时代下,环境艺术设计为人们生活幸福程度的提升作出重要贡献,尤其在中国提倡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更加重视绿色生态、舒适健康的环境营造,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居民更加安居乐业。可见,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学位
<正>国家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推动了各行业的革新和发展。随着环境问题愈发突出,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艺术设计行业在发展中要重视环境因素,重视从生态文明角度展开新发展,因此,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要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开展课堂教学工作,为艺术设计行业培养出更多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促进艺术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由王烨、王卓、董静、杨玲联合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于2014年12月出版的《环境艺
期刊
目的:探讨转移因子联合阿奇霉素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过敏性咳嗽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8月门诊收治的77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过敏性咳嗽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36)。两组均给予常规化痰、止咳等对症治疗,对照组使用阿奇霉素,观察组在上述治疗方法基础上联用转移因子口服溶液,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清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期刊
本文内容以环境设计专业二年级的第一门基础课为例。通过教学实践,与学生共同探讨“身体作为媒介,如何与环境进行互动并推动空间创造”的问题。首先,课程通过历史回溯,帮助学生建立起环境空间的认知框架。其次,立足当下这一身体空间观念发生剧烈震荡的时期,训练定位“身体在场”的空间操作,直面身体与环境空间未来的可能性。再次,借助安东尼·维德勒“异样性”的观念,笔者建立起“身体-空间-游戏”的课程线索,引导学生在
期刊
报纸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窃电技术层出不穷,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推出了具有防窃电功能的智能电表。为了验证是否达到防窃电功能,需要对窃电技术和防窃电功能进行研究并对测试方法深入探讨。
期刊
目的:研究颅内及颈部动脉狭窄患者行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诊断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85例颅内动脉或颈部动脉狭窄患者,均行头颈血管CTA检查、HR-MRI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CTA检查确诊率为96.47%(82/85);HR-MRI检查确诊率94.12%(80/85);CTA、HR-MRI确诊率比较无差异;CTA、HR-MRI的重度狭窄、
期刊
目的 探讨基于最佳证据的早期活动方案对大肠癌根治术后老年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贵州省某三甲医院胃肠外科2021年1-6月行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行围手术期常规康复护理,试验组实施基于最佳证据的早期活动方案。收集2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1~5 d行走的步数和距离,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FACT-C(V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