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金梅消渴汤(丸)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亏虚,内热挟瘀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与格列吡嗪片及中西医结合作对照,探讨金梅消渴汤(丸)的疗效机理,为临床应用打基础。 方法: 1.选取9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气阴亏虚,内热挟瘀型)的符合本次临床研究标准的患者,经过2周的饮食控制+运动疗法治疗后空腹血糖(FPG)>6.1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2HPG)>7.8mmol/L,且病情稳定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三组患者均在原饮食控制+运动疗法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试验。西药组服用格列吡嗪片,由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5mg/次,2次/日,早餐及晚餐前半小时口服;中药组用金梅消渴汤(黄连、黄芪、玉竹、金银花、乌梅、五倍子、红花),一日一付,煎汁,300ml,一日三次,餐前半小时温服;中西组同时服用格列吡嗪片及金梅消渴汤(丸),剂量与上两组相同。1个疗程均为4周,连续治疗3个疗程。第三个疗程开始时,金梅消渴汤改为水泛丸,一日3次,一次8克,餐前半小时温开水送服。3个疗程结束时,统计分析疗效及安全性。 3.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口渴喜饮,易饥多食,气短乏力,手足心热,烦热急躁,肢体麻木,小便频多,大便秘结)及体征变化情况,并填写2型糖尿病(气阴亏虚,内热挟瘀型)中医症状积分表,对结果做统计学处理,比较三者疗效。 4.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及早餐(统一规定在7:30—8:00Am进食100g馒头)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t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及血脂(包括TG、TC、LDL-C)水平变化并记录,观察三者对2型糖尿病(气阴亏虚,内热挟瘀型)患者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血脂的影响,对结果做统计学处理,比较三者疗效。 5.治疗前后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ALT)、肾功能(BUN、Scr)检查,以观察本药有无毒副作用。 结果: 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药组痊愈率30%,总有效率86.67%;西药组痊愈率16.67%,总有效率66.67%;中西组痊愈率33.33%,总有效率90%,经x~2检验,中药组及中西组在改善症状方面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 2.治疗前后糖代谢变化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FPG、2HPG及HbA⊙!c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经t检验,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中药组与西药组、中药组与中西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西药组与中西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金梅消渴汤(丸)有降血糖效果,但单纯中药降糖效果不及西药组和中西组明显。 3.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比较,中药组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