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体育院校更是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体育学学科四个专业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自1954年武术成为体育院(系)正式课程以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已经经历了50年的发展历程,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新设本科体育专业将原有“武术专业”调整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这一变化,将民族传统体育学在高等体育院校中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衡量一个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衡量一个专业的发展,衡量一个学科的完善程度,本科人才培养状况是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本科人才培养已经体系化发展,在这个体系中,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方案、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几个方面。而与人才培养关系最为密切的则是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培养方向的设置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否认,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自98年确立以来,目前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科建设逐渐完善,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才培养的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专业建设方面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在学生就业方面尤为严重,本文对此追根溯源,诣在分析我们在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培养方向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出现了哪些问题,并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件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相关科学研究方法对此进行论证与阐释。文章最后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专业培养方向的设置给出了修订方案,并结合首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历史发展情况,对比全国范围内九所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创新性提出了领域——领域式课程设置方案,以期科学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完成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