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讨论的是中国最热门的话题和最古老的现象—城市化。同时探究的也是城市化过程中比较没有定论的内容。对于城市化,本身是一个极自然的资源与人类的互动过程,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摆脱了对耕地的直接依赖,分化出城市和乡村两种生存空间。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把城市资源当做一般的生活资源一样无情的对待,在资源耗尽以后,逐渐再迁徙到新的城市地区,或者开拓更多的城市满足日益庞大的人口规模和生产实践的规模,这造成了城市核心地点的空间位移。老城区逐渐资源耗尽,或者不能提供人们生活需要的新的资源,人们被迫选择新城,在这个时代,不存在城市更新的问题,只有城市更迭的现象在循环往复。但是随着人口规模和生产规模的告诉扩大,城市的边界变得不那么容易扩张了,边界的持续扩张成本超出了这个时点城市可以提供的新生资源,人们开始不得不考虑利用老城区,在已经使用过的城市资源基础上,继续开拓老城发展的潜力,改变只是靠单纯的资源转移来创造城市新价值的习惯性思维,是笔者一直思考的课题。当在城市土地资源不再是放开供给的背景下,有效的城市更新就是城市建设者最为看重的要素之一。秉承科学使用城市资源的精神,人们开始对使用过的城市资源进行再生产,使其更够具有生命周期的特征。这个过程就成为城市的更新过程。本论文第一部分是对现有的城市更新理论和模式的介绍,以及更新模式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讨论。政府公共管理的优劣决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大部分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城市更新领域更是如此,这是中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城市更新模型中有一个四力模型。城市更新过程受到“政府力、市场力、社会力和个体力”四个方面的作用影响,根据2-8原理,虽然政府的地位在“政府力、市场力、社会力和个体力”四力框架下仅占一个方面,但是其对城市发展的总体影响是超过了其他三个方面的总合的。因此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城市更新的操作模式,是一种非常有必要的角度。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崛起给社会管理提供了非常清新的思路。这是一种平衡政府公权力,使行政最终能为社会大众服务的高尚理论。经过马克思韦伯、古德等一系列西方研究学者的开创和发展,形成了非常庞大丰富的体系,对我们国家的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思路,自然也对城市更新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思想武器。城市更新是一件有典型意义的社会工作,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新公共管理的实践,也将对整个社会的其他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的第二部分讨论了我国的城市更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对中国的当前城市发展而言,城市更新越来越不是一个物质更新的问题,不是对一部分人的居所进行改变的问题,而是一个对经济关系和社会心理有深远影响的社会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在资源不再可以无限供给后,城市资源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共享和竞争的关系,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很快,城市化率已超过50%,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纷纷开始意识到城市更新的经济和精神层面,展开对“在城市中建造城市”的问题的深刻经济和文化研究,本文正是在这种发展的需要下进行城市更新模式问题探讨的本文最后给出了政策方面的建议。从公共管理理论视角指出政府在城市经营中应该遵循的方法论,也就是从城市经营的思想出发,给政府运作城市资源提出笔者认为正确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