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越甸幽灵集》和《岭南摭怪》为中心,研究民族意识和越南汉文小说之间的关系——通过文本细读,综合运用叙事学的理论,论析《越甸幽灵集》和《岭南摭怪》这两部小说集所体现出的民族意识,探讨越南汉文小说中的民族身份认同与民族话语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并揭示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围绕这一中心论旨,本文从五个方面展开:第一章从版本学角度分析这两本汉文小说集在版本演变过程中所凸显的民族意识。《越甸幽灵集》和《岭南摭怪》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多个版本,两本书之间出现了互渗的情况,主题和内容十分近似。本文通过比较两本小说集的不同版本,梳理不同版本在编排体例、主要内容、评论方式等方面的变化,透视其中不断被强化的民族意识。第二章从民族起源叙事和民族文化标识两个方面研究《越甸幽灵集》和《岭南摭怪》建构的集体记忆和民族身份认同。小说集通过对共同的祖先与起源、相同的文化和习俗的叙述强调越南民族形成的历史根基,体现了越南古代文人自我述说和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努力,同时,通过对中国的“他者化”叙事,进一步强化了民族身份认同。第三章从民族形象的自塑这一角度分析《越甸幽灵集》和《岭南摭怪》对本民族“自我”进行的认知和表达,编撰者以“一呼即应、庇护子孙”的始祖神貉龙君、“追求独立、排拒外敌”的民族英雄和“福国佑民、处处显灵”的福神等三类人物建构出古代越南的民族形象谱系,表现古代越南人奋勇抗争、排外独立的民族性。由于《越甸幽灵集》和《岭南摭怪》都是世代累积型作品,这两本汉文小说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不同文人的重编、重写呈现了不同的叙事特色。因此,第四章和第五章都是通过对较晚出现的版本的分析,探讨其中凸显的民族意识。第四章首先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新订较评越甸幽灵集》对原本《越甸幽灵集》的发展和超越,探讨其叙事特征。再以流传广布的冯兴故事为例,从事件的组构和如何叙述的层面比较《新订较评越甸幽灵集》和原本《越甸幽灵集》的叙事性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新订较评越甸幽灵集》如何突出文本所蕴含的民族意识。第五章对《越甸幽灵集全编》和《马麟逸史录》中篇末评述——“僭评”和“论曰”进行研究,通过对其言说方式、言说内容的分析探讨评述者们如何有意识地通过“僭评”和“论曰”建构民族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