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自由之路: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视角对《天黑前的夏天》主题解读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iuning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丽丝·莱辛,英国女作家,曾于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莱辛1919年生于波斯(现称伊朗),2013年去世。她一生的作品体裁包括长篇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等。1973年出版的《天黑前的夏天》被《纽约时报》誉为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中年妇女如何摆脱精神危机。25年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偏见把凯特塑造成了一个没有真实自我整日以虚假自我度日的中年妇女。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凯特踏上一段夏日旅程。在这段旅程中,凯特做了一系列的海豹之梦,她的邻居朋友玛丽也一直出现在凯特的回忆中。柏格森提出“绵延”的时间观。他把时间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时间;另一种是科学的时间,即度量时间。绵延就是真正的时间,真正的时间是通过内心深刻的自省才能达到的意识状态。柏格森接着指出,正如时间有两种一样,自我也可以区分为两种。处在抽象时间中的自我是表层的自我,这种自我不能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另一种是处在真正时间中的自我,即基本自我。这种自我是我们通过深刻的内省在绵延中才能达到的自我状态,这种自我代表的是内心真实的情感,自由只有在绵延中通过深刻的内省达到基本自我的意识状态才能找到。本文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视角出发分析《天黑前的夏天》的主题:剥去虚假的自我,在绵延中寻找真实的自我,重现自由。论文主要以小说中的主人公凯特入手,分析她如何剥去虚假的自我,努力在绵延中达到基本自我进而找到自由的。本文试图通过柏格森对自我的阐释,能够比较清楚地理解《天黑前的夏天》中凯特对自由的追寻。
其他文献
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推进港口建设是提升港口竞争能力,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介绍了在"互联网+"背景下国内主要港口建设"智慧港口"的
行政监管和司法救济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和证券市场规制的两种重要手段。美国证券投资者因证券市场发生的虚假陈述而受到损失,必须通过诉讼索赔,此举就表明美国行政监管并没有发
CUBA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典范,其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出现顺应了中国教育发展的要求,对素质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CUBA至今已经举办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作为数据资源与信息资本对公共管理创新产生重大影响,精准化的公共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大数据技术为提升公共管理的科学决策水
说明文是描述客观事物本质规律与基本特征的实用性文体。通过说明文,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达成素质教育目标。文章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从运用概念开展事物性质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