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头后小直肌位于枕下肌群中最深层的肌肉,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1995年Hack等人将头后小直肌与硬脊膜紧密相连的组织结构定义为肌硬膜桥。有临床研究认为慢性颈源性头痛与头后小直肌、肌硬膜桥病变密切相关。但是到目前为止,健康成人头后小直肌的形态学数据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探索健康成人头后小直肌的MRI影像解剖及测量方法,进而提出健康成人头后小直肌的长度及面积影像学参考值,为头后小直肌的解剖、生理和临床病理等相关研究提供影像学参考资料。材料与方法:1、通过对10例头项部标本进行大体解剖,由浅入深逐层分离皮肤及肌肉,直至暴露最深层的头后小直肌,测量出20侧头后小直肌的相关解剖学数据。2、参照大体解剖的数据结果,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109例健康成人的左侧头后小直肌分别行0°、25°、30°、35°、40°、45°、50°7个不同角度进行T2加权像扫描。使用磁共振影像工作站的测量软件对所获得的图像中各个角度头后小直肌的长度进行测量,并对各角度下头后小直肌的长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显示肌肉最长的角度设定为最佳的扫描角度。在这个角度下使用mimics软件测量出健康成人左侧头后小直肌的面积参考值。最后对所测量出头后小直肌长度和面积的参考值进行男女性别差异统计学分析。将109例健康成人男性和女性年龄分别分为≤45岁和>45岁两个年龄组,对其长度和面积进行年龄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大体解剖标本和磁共振成像相结合得出,以后正中线为参照的30°角斜矢状面所显示头后小直肌的长度最长,故推荐30°角为显示头后小直肌的最佳的斜矢状位扫描角度;在这个角度下健康成人男性左侧头后小直肌的长度为(21.2±2.6)mm,面积为(91.9±27.2)mm2;女性左侧头后小直肌的长度为(19.3±2.4)mm,面积为(73.3±22.0)mm2;据统计学分析,头后小直肌的长度和面积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但年龄组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即头后小直肌不随年龄的衰老而变化。结论:头后小直肌作为枕下肌群最深层的肌肉无论在生理上还是临床病理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提供了头后小直肌的扫描方法,为头后小直肌相关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提供了影像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