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健康和疾病问题导致农村居民家庭陷入贫困的现象,是影响当代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这其中,农村居民自身以及相关公共政策的应对不足是导致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的重要原因。近几年因大病和重病死亡的农村人口仍在不断增长,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往往使普通农村居民不堪重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频频出现。据国务院扶贫办最新摸底调查显示:全国现有的7000多万贫困农民中,因病致贫的占到42%,已经成为首要致贫原因。身患疾病的农村居民由于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方法使其难以摆脱贫困状态,而贫困又使他们更难改善疾病所导致的健康不良状态。疾病与贫困的相互作用,使得这一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具有"循环放大"的持续性,它类似于一个陷阱,使处于该陷阱中的人们越陷越深,从而长期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种因病致贫导致无法自拔的状态,本文称之为"贫困-疾病"陷阱。因此,如何打破这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跳出贫困陷阱、终结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就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明确"贫困-疾病"陷阱表现形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村居民生计资本及脆弱性的实际状况,直接形成健康风险的环境要素,以及面对疾病时所采取的正规与非正规应对机制为主要分析内容,寻找出农村居民在"贫困-疾病"陷阱影响下生活不断陷入困境的社会性和制度性原因,在此基础上,以如何有效防止与缓解"贫困-疾病"陷阱为目的,对与之相对应的"健康保障链"的构建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在研究视角上,从动态和阶段性的视角来分析"贫困-疾病"陷阱的形式,我们能认知到在不同阶段,疾病和贫困对于农村居民的具体伤害及其发展过程,把握农村居民在"贫困-疾病"陷阱发生不同时间,不同阶段的特征及内容。就能在实践上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因病致贫"情况的发生或在"因病致贫"情况发生后探索一条可行的脱贫政策路径。第二,在经验上,农村居民所拥有生计资本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生计资本应对疾病的行为的表现形式差异,将导致"贫困-疾病"陷阱在其具体的产生和发展中表现出不同的动态过程。"贫困-疾病"陷阱在形式上的多因素与多形式的变化,不仅会给农村居民带来直接的健康性损失,同时还会持续地改变农村居民的生存状况,加剧农村居民生存质量的下降,从而进一步影响农村居民对疾病状况的的改善能力,使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向着更为恶劣的方向发展。第三,在制度关联性上,农村居民应对疾病的冲击的具体方法,首先是基于政策、机构和过程的正规应对机制,其次是基于家庭生计资本的非正规应对手段,正规与非正规的应对方法贯穿了 "贫困-疾病"陷阱发展的全过程。现实中,由于构成正规机制的公共政策和市场也没有给农村居民提供充足的保障,且农村居民自身生计资本的不充足,使得无法充分防范和应对各种疾病和贫困的状况,致使"贫困-疾病"陷阱的肆意发展。可见,"贫困-疾病"陷阱在相关应对保障上的缺失,是导致"贫困-疾病"陷阱不断恶化和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原因。第四,在整合研究视角,研究经验,以及相关制度性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条具有动态保障效果的"健康保障链",包含预防层、基础层、补充层和托底层四个层次和八项具体措施,层层递进,从而能有效地切断风险链的每个阶段,阻止疾病与贫困恶性交互的"循环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