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社会变迁与养老文化研究——基于山东燕村的调查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c8356341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学界对于养老文化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养老文化逐步被社会学者采纳用于诠释、研究养老问题。本研究以山东某一农村为例,综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基于实地田野调查访谈、问卷等相关资料,详细描述该村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村庄社会变迁与村庄养老文化变迁,以时间为序列描述村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以及村庄养老状况,关于养老文化主要从养老观、养老价值观、村庄养老规范考察,进而探讨村庄养老文化的内容变迁、养老文化演变的逻辑、作用机制。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村庄养老文化变迁与村庄社会变迁基本同步,村庄养老文化的变与不变受村庄社会的影响很大,对于“小传统养老文化”的形成与变迁离不开对于村庄社会的外在约束环境的考证。对村庄养老文化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对当前农村养老的解读,也有助于完善、构建我国的新型养老文化制度,促进农村养老问题更好的解决。⑵1949年建国前燕村,在地方治理、经济社会外在因素的约束下,大传统养老文化吸收村庄地方性养老共识之后,形成了村庄地方性的养老文化特征:“养儿防老”依赖儿子养老的养老观,延续着尊老敬老的养老价值观,并有着村庄社区情理的村庄养老非正式制度规范。建国后大集体时代,受集体化国家政策等综合因素影响,传统的村庄社会结构因素也在变化,养老文化既延续了村庄传统的养老文化,也有着集体时代的特征,村干部逐渐替代族长,处理家庭纠纷,这一阶段的村庄养老规范兼具国家意志的正式制度规范和基于村庄共识的传统非正式养老制度规范的复合主义色彩。改革开放所产生的社会转型及现代化进程,推动人们逐步走向“现代化生活”,村庄传统养老文化向新型养老文化的嬗变进程加快,尊老价值观嬗变,老人的养老质量“重物质、轻精神”,“孝”的嬗变中内涵更为合理,传统养老文化中的“养儿防老”逻辑逐步理性化,村庄社区舆论逐渐沉默,养老内化为家庭事件,同时表现出新型现代化的养老代际性别分工意识,以及对社会化养老的养老态度的认可、诉求,推动着新型村庄养老文化的孕育。⑶研究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从村庄社会—文化调适互构关系角度,探讨了如何构建新型养老文化的路径,并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展望和具体研究不足。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90年代的医疗市场化改革以来,医院成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国家实行的“以药养医”政策使得医生开大处方来增加收入,补贴医院,导致医患利益冲突,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降
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利益逐渐多元化,给基层治理带来的严峻挑战。同时,政府缺位和市场失灵,亟须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推进基层治理现代
一直以来,和谐社会都是人们永恒的话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社会学家们都在积极地关注社会中的风险情况,力求找到一种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风险事件,在风险发生前就及时扼制住风险。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社会中隐藏着很多风险,这些风险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就可能发展成为社会危机,那样就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势在必行。而建立指标体系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关键环节,所以建立一套合理的社会稳定
学位
作为社会的基础,家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家庭发生着巨大的变迁,呈现出小型化和简单化发展趋势。关注和分析家庭的发展变迁,有利于建设和谐家庭,促进
近年来,大学生入党的热情日益高涨,高等院校学生党员队伍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党组织的一员。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和社
双曲拱桥是20世纪60、70年代公路桥梁的主要桥型。据不完全统计,苏北某地级市乡道、县道、国道、省道上现今仍有双曲拱桥810多座,约占桥梁数的3/4。这些桥梁中约有50%是按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