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跨高比对角斜筋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连梁的抗震性能和受剪承载力计算理论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oji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梁是连接联肢剪力墙墙肢位于剪力墙平面内的梁,作为剪力墙体系内的第一道抗震防线,起着“保险丝”的作用。由于建筑功能需求,剪力墙连梁多具有跨高比小、剪弯比大的特点,水平荷载作用下,往往易于发生脆性剪切破坏。本文将具有良好应变硬化性能的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与对角斜筋结合起来用于连梁,以期在节省钢筋、简化施工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承载力、刚度、延性与耗能性能,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完成了跨高比为1.0和1.5的两组共4个对角斜筋连梁的抗震试验,对RUHTCC连梁和RC连梁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有连梁均发生X型剪切破坏。RC连梁表面裂缝数量有限,而RUHTCC连梁弯剪区和对角拉压带裂缝发育较为充分,微细裂缝密布于整个试件,呈现出明显的多缝开裂特征。破坏时未发生大面积UHTCC剥落,未出现箍筋和斜筋的外露,破损程度明显减轻。较RC连梁,RUHTCC连梁即便在低斜筋配筋率下也拥有较高的抗震受力性能。但无论RC还是RUHTCC连梁,在跨高比不超过1.5的情况下,整个受力过程中内力主要通过对角拉压杆机制和桁架机制传递,且随加载时刻不同,两种机制分担的比重也有不同。在峰值时刻,对角拉压杆机制是主导传力方式。2)完成了6根不同跨高比、配箍率、斜筋配筋率的RUHTCC连梁低周往复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对连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对跨高比不大于1.5的连梁,配箍率对峰值承载力的影响较小,但增大配箍率可显著改善延性和耗能;增大斜筋用量,承载力有一定提高,耗能有所改善,但延性降低;跨高比对RUHTCC连梁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大,跨高比越小,承载力越大,耗能减弱,但延性因未发生剪拉破坏而有所增加。3)针对小跨高比对角斜筋连梁,采用收集的85个连梁试件的试验结果讨论中美规范和已有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合理性。结果发现:美国ACI规范由于只考虑了对角斜筋的作用,忽略了混凝土或UHTCC对角压杆的贡献,计算结果过于保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能够很好预测RC连梁,但对RUHTCC连梁偏于保守;对RUHTCC连梁,车佳玲提出的经验公式也偏于保守;Park公式完全忽略箍筋作用时计算结果偏于保守,按梁净跨内箍筋全部参与抗剪计算,结果高估了受剪承载力。4)分别基于摩尔应力圆理论和软化对角拉压杆模型推导了小跨高比对角斜筋连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与收集的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公式的合理性。基于两种理论给出的受剪承载力公式能够考虑对角斜裂缝面上UHTCC的抗拉贡献以及受压软化,力学概念较为明确。
其他文献
2017年1月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和传统的原生App相比较,小程序能实现其基本功能,但又有所区别。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应用开发上做出更精致的选择,在本文中将以
本文从我院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的实际出发,认真探讨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的基本原则、措施和途径,为深化我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提供有益借
“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实施6年来,基层医疗机构在对口支援医院的无间断的帮扶下,医疗业务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看病难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如何总结前期
近年来以DSP为核心处理器的运动控制得到快速的发展,在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上也越来越注重人性化设计。拥有人性化设计的运动控制系统具有易于操作、直观的优点。方便了工人对
金九银十,黄金时节,互联网保险好事不断。$$先有慧择保险网递交赴美IPO股权书,深耕互联网保险13年,谋求在美上市,以获得更多优质资源;9月中旬,原弘康人寿总裁张科在轻松集团品牌发布
报纸
《胃肠病学》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编辑出版,房静远教授任主编,刘文忠教授任常务副
彝族情歌是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情歌选》共选录200多首7000多行情歌,归总起来,可以把它分为四大部分,即探情歌、衷情歌、苦情歌、腔调歌。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性高,手法
目的探讨胃肠激素与生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及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进行24h胃内pH和胃内胆汁监测;采用灌注式测压法进行长时夜
冬季对北方运动场草坪进行了加热保温技术处理,结果表明:增温保绿效果显著(P<0.01),在冬季(12月至2月初)各处理草坪地表温度比大气温度平均高6~9℃。水加热(太阳能集热器)+覆膜(塑料薄膜)处
本文在对山东省太阳能、浅层地热能资源储量、应用状况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发展的评价与分析,对2009—2015年间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作出了系统的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