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向的城镇历史地区保护与复兴研究——以江苏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窑湾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anhua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历史文化保护实践中,那些保存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都能得到较好的保护,比如北京故宫。然而,对于一类具有一定数量的物质遗存、尚有可挖掘历史文化价值的城镇地区,由于其物质遗存总量不多,处于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划定标准“边缘”,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面临保留还是废弃的困境。随着国内外历史文化保护向着涉及对象的扩大化与运用方法的多样化趋势演进,为此类“边缘地区”带来保护与复兴的机遇。  因此,本文提出“历史地区”的定义,研究文化导向下,上述城镇历史地区如何实现保护与复兴。从对文化的理解出发,分析历史地区物质空间与文化表达的关系,指出历史地区的文化表达三大内涵,包括文化遗产、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豪;进而以文化传承为目标,形成历史地区的文化价值解析、评价与传承方式。以此为基础,通过对文化导向的历史地区保护与复兴策略及典型案例研究,总结文化导向的历史地区保护与复兴的三个层次:文化遗产赋予场所空间特征,文化认同赋予场所活动特征,文化自豪赋予场所价值。  以苏北古镇窑湾历史文化保护与复兴规划为契机,将文化导向的历史地区保护与复兴研究成果应用于规划实践的探讨。对处于保护与开发两难局面的古镇窑湾而言,在地方物质遗存有限、地区历史文化价值被湮没的情形下,通过本文研究成果的运用,为古镇的保护与复兴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他文献
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住区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住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供给不仅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关系到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是体现城市发展水
伴随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设城市新区或新城成为诸多城市满足规模增长、优化结构、完善功能的重要举措。由于城市新区在功能定位、人口结构、发展规模等方面具有的特殊性,
当下,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被应用到建筑领域,并已渗透进从设计到建造的整个流程中。数字化技术使得建筑信息的采集、处理、传递变得更加精确、快捷。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或完成
随着现代建筑的多元化发展和建筑与环境、城市矛盾的日益激化,建筑与基地之间的关系逐渐被越来越多建筑师重新关注,成为建筑师们进行创作探索的新视角。基地不再只是作为建筑的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大规模改造方式已经受到批判,探究新的改造方式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可持续的道路的必然。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建筑师、城市学家马拉勒斯以巴
近年来,我国的档案工作理念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这一变化引起了档案建筑设计理念的相应改变。面对这一变化,档案馆应采用何种应对策略,如何在其功能空间发生改变的同时满足其更高
日渐污染的环境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的威胁已成为世界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由此引发的土地资源减少与工业飞速发展增加的土地资源需求成为了难以协调的矛盾。但是环境污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院建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再仅仅希望医院能够提供医疗救助功能,还希望医院为就诊者提供舒适的环境,满足就诊者身心全方位的要求。就诊者本着对医院
2011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比重由13.3%增加到16.0%。同时,老龄化进程与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相伴随,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加。老年福利设施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给城市公共空间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城市原有公共空间的开发建设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城市地铁站点的建设为契机的地下公共空间大规模开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