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目前认为,在不同组织中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e stem cells,MSCs)实际上可被视作不同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s)。它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大量增殖,又能保持高度未分化状态。它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肌细胞、脂肪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合适的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也可分化为神经细胞。近10年来,如何获取大量的间充质干细胞供临床使用成为干细胞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往大量研究采用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e stem cells),将其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或用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入大鼠脑内,成功地促进了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但是,由于骨髓MSCs的来源有限且为有创性获取;骨髓源性MSCs存在有致病因素影响的可能且随着年龄增长其细胞数量、扩增和分化能力出现明显下降,故寻找一种能替代骨髓MSCs,并可弥补其缺陷的间充质干细胞,同时也为了获得足够数量的种子细胞,人们开始研究从人脐带血中分离、培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能性及方法。而脐血和骨髓一样都含有间质干细胞,且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e stem cells,HUCBMSCs)可能更原始,增殖分化能力更强,因此为细胞治疗的来源又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本实验通过对HUCBMSCs进行分离、培养及扩增。然后将HUCBMSCs植入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损伤部位,对植入和未植入HUCBMSCs的动物组进行行为学和组织学观测,研究其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脊髓损伤神经修复的治疗效果,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无菌条件下收集足月产胎儿的脐带血,经肝素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以MesencultTM作为培养基进行培养、纯化、扩增,获得MSCs:2.取成年Wistar大鼠46只,分别按“重物打击脊髓损伤模型”方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损伤组(SCI)、假移植组(SCI+NS)、移植组(sCI+NS+HUCBMSCs),前两组15只,第三组16只,3组大鼠分别于损伤后第1天、1w、2w、4w进行行为学评价。行为学评分采用BBB(Basso--Beatie-Bresnehan,BBB)评分。第1w、4w行HE染色图片观察移植组和实验组的炎症反应情况,第4w行免疫组化GFAP、NSE检验细胞存活及分化情况。结果:来源于脐血的单个核细胞(MNCs)种植于特定的培养剂后,可以产生贴壁细胞,主要表现为破骨样细胞和间充质样细胞;传3代后,这些细胞可以得到纯化和扩增,表现为间充质样细胞。HUCBMSCs移植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改善,2w后即可以看到明显改善,4w时BBB评分有明显提高。2w及4w移植组与损伤组和假移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HUCBMSCs移植后未见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4w时免疫组化可见移植细胞大量存活,并可见其向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结论:1.HUCBMSCs在间充质干细胞专用培养基中生长良好。2.HUCB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满意。3.HUCBMSCs移植后能够成活并且有新的神经胶质细胞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