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是一种具有重要公共卫生健康意义的肠道寄生性原虫,能感染包括人、家畜、野生动物在内的多种动物,造成人和动物的慢性腹泻和肠道应激综合征。1979年,该虫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人兽共患寄生虫。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动物感染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报道,但目前尚未见到对西南地区非人灵长类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流行病学和基因分型的报道,也未见大熊猫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的调查研究。因此,本研究对西南部分地区圈养非人灵长类和全国部分地区圈养大熊猫的十二指肠贾第虫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型鉴定,为进一步探究野生动物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流行病学奠定基础。为了解西南部分地区圈养非人灵长类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感染情况,本试验在西南猕猴繁育基地(n=31)、成都某猕猴养殖场(n=60)、雅安某猕猴养殖基地(n=30)、贵阳动物园(n=50)、雅安碧峰峡动物园(n=24)、成都动物园(n=11)采集了206份圈养非人灵长类粪便样品,提取DNA后采用巢式PCR扩增β-giardin(bg)基因,对携带bg基因的阳性样品进一步扩增tpi及gdh基因,扩增产物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206份样品中,16份为十二指肠贾第虫扩增阳性,总感染率为7.8%。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非人灵长类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基于bg,tpi和gdh三个基因位点分别有5(Bb4,BIII,BIII-1,B1,BIII-2),6(B7,WB6,WB8,EB5,BIV,B9)和1(BIV)个基因型被鉴定出,其中包括两个新的基因型(BIII-2,B9),而BIII、BIV、B1、EB5均为人兽共患基因型,表明非人灵长类十二指肠贾第虫具有人兽共患性。基于多位点基因分型(multilocus genotyping,MLGs)技术,16份阳性样品共形成9个MLG亚型,与已报道的非人灵长类十二指肠贾第虫序列进行种系发育分析,共形成4个群簇(Cluster 1-4),其中MLG-B13与分离自比利时的黑猩猩序列MLG-B22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获得的MLG-B26序列则与比利时狐猴的序列MLG-B12亲缘关系较近,其余MLGs亚型则单独形成分支群簇,表明与其他报道中的十二指肠贾第虫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本试验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n=65)、都江堰熊猫谷(n=11)、雅安碧峰峡大熊猫基地(n=17)、卧龙核桃坪熊猫基地(n=5)、卧龙耿达大熊猫基地(n=22)、全国部分动物园(n=28)共148只大熊猫进行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调查。采集粪便样品经DNA提取、巢式PCR扩增β-giardin基因,发现6只大熊猫感染十二指肠贾第虫,总感染率为4.1%。不同年龄、性别大熊猫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基于bg位点,发现2种十二指肠贾第虫集聚体(集聚体D和集聚体E),以集聚体E为主(n=5)。本研究表明,大熊猫存在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本研究结果表明,非人灵长类中普遍存在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同时多个人兽共患基因型被检出,表明非人灵长类可能是人十二指肠贾第虫病的重要传染源之一。大熊猫中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感染,进一步扩大了十二指肠贾第虫的宿主范围,同时也提示十二指肠贾第虫可能在不同物种之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