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中非线性亚临界不稳定的研究

来源 :南京气象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lcbgt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利用解析方法导得了大气中非线性斜压亚临界稳定性判据和对称亚临界稳定性判据;并分别用数值试验方法分析了斜压亚临界不稳定的影响因素以及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在一场暴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产生暴雨的新的物理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从含Ekman摩擦的二层非线性准地转斜压涡度方程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广义能量作为Lyapunov函数,导出了非线性斜压亚临界稳定性判据.2.利用一个由表面摩擦和辐射张弛强迫驱动的斜压准地转两层模式作数值试验,来研究斜压大气中的亚临界不稳定现象.3.从含摩擦耗散的f平面上Boussinesq近似下的非线性方程组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广义能量作为Lyapunov函数,导得了一种新的非线性对称稳定性判据:即不仅耗散系数大于某一临界值而且同时初始扰动振幅小于另一临界值.4.利用MM5V3中尺度模式作2003年7月4日20时至5日20时这场暴雨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1)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可能是这场暴雨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2)扰动风场的增长与降水的增长关系密切,扰动风场的增长有超前于降水增长的情况.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增强可能使降水增强.(3)降水区和暴雨中心主要位于200hpa高空急流轴南侧和850hpa低空急流轴北侧之间;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与高空急流关系密切,它可能触发高空急流核的形成;它与低空急流关系也很密切,它的出现可能引起低空急流的出现.(4)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主要发生在中高层上,它使线性对称稳定的大气变为不稳定.(5)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扰动的e折时间和空间尺度,分别为约5小时和300km.(6)通过对扰动风场、涡度、散度、垂直速度的诊断分析,提出了暴雨形成的一种可能的新物理机制.
其他文献
稻飞虱是我国目前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灾害威胁之一。本文从地区级、省级、全国级等三个层次分析了不同尺度气象因子对稻飞虱发生影响的关键因子及关键时期,并进行了全国范围
土壤湿度作为陆面过程的重要因子,对局地及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简称高原)的土壤湿度观测站点稀少,时间较短,给高原的气候效应研究带来了困难
本文利用2002~2004年长沙、常德多普勒天气雷达及常规观测资料,对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基于天气形势进行分类.分别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暴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
本文以淮河流域作为湿润气候区地表径流模拟的试验区,利用统计-动力学方法改进基于蓄满产流模式的地表径流参数化方案。结果表明,改进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所计算的
学位
介绍了一种基于煤矿井下管道压缩空气的,无需热源、电源的一种气—液自动增压装置,对其方案设计过程和工作原理进行了描述,通过试验得到一组参数,并对此参数进行了修正。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越南在胡志明的领导下,成立了越南人民民主共和国。但刚刚成立不久,1946年12月,法国殖民主义者就卷土重来,占领了越南南方各个城市和交通要道,并向越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及月平均资料,计算了1948-2002年全球大气热源的气候分布,并对其季节及年代际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最后着重研究了夏、冬季大气热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
本文采用NCEP全球谱模式、常规探空、地面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05年7月9日~10日(简称“05·7”)发生在江淮地区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天气诊断分析,发现此次强降
文中首先根据Nino3.4区SSTA与北半球冬季500hPa高度异常的相关关系,选取了亚洲东北部的高相关区作为关键区,通过该区的500hPa标准化高度距平与Nino3.4区海温距平序列的滑动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