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的教学,始终脱不开的就是开口说话的问题。反观课堂现状,优秀的课堂始终优秀,而沉默的课堂也始终不能很好地解决沉默的问题,课堂沉默阻碍了师生互动,消磨了教师的热情,限制了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但过去的研究引导着教师关注个体差异,把始终沉默的学习者视作“生来就沉默的人”,并没有实际改善课堂沉默的现状。本文通过对教学视频、真实课堂的观察分析,结合对留学生、教师的访谈记录,综合分析对外汉语课堂上的沉默问题。根据记录内容,研究学习者课堂沉默的群体性问题,以及教学法、教师行为、课堂环境对学习者沉默的影响,同时讨论这些结论对教学实践的启示。本文前言部分从4个概念区分、2个量表、3个研究假设和3个传播学理论开始讨论,为论文展开做准备。论文主要部分从第二章开始,该章考察的是学习者课堂沉默的群体性,以“性别”和“东西文化圈”差异为主要线索,探讨课堂内复杂的群体关系。课堂内的群体,在话语权争夺中形成了“统治群体”和沉默的“失语群体”,实际作用于沉默行为的是统治者群体内部基本或高度一致的社会体验、价值观。沉默的群体性不同于个体性,能被教师掌握并改善。第三章探讨的是不同教学法对课堂沉默的影响。教学法对课堂沉默有一定的影响,但具体表现并不明显,教学法本身只能影响学习者的沉默类型和沉默行为易发生的课堂教学环节,有时还取决于教师对这种教学法选择是否恰当,以及对其运用的熟练程度。第四章分析了教师行为和课堂环境对对外汉语课堂沉默的影响。这一章主要观察内容是:课堂教学是否存在沉默的死角及教师关注产生的影响。根据观察结果,会研究并重点介绍几种可能引起学生课堂沉默的教师行为和课堂客观条件。末章,是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教学实践提出建议,并从主要结论和创新与不足几个方面,对本文做了全面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