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是我国春大豆主产区,而干旱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据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资料,干旱和半干旱区占黑龙江省16个农业气候区的50%,其大豆种植面积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60%。黑龙江省常有十年九春旱和大豆结荚鼓粒期气候干旱的现象。所以要想发展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必须依靠旱作农业和有限的节水灌溉。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是保持土壤水分两项重要措施。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保护性耕作措施之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大西江农场在总结历年的抗旱耕作法,借鉴其他作物覆膜保水、增温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本项研究其目的是,在以前研究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验证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增产效果,明确该项技术合理揭膜时间及应用的适宜栽培区域;提示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增产的产量生理基础及对后作的影响。为了正确评价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学术和应用价值,促进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分别以高光效品种黑农40、高产品种绥农14、高产品系黑河97-1271,玉米海玉6号品种和小麦品种巴瑞为材料,进行了行间覆膜、未覆膜、揭膜时期,在覆膜地块种植玉米海玉6号品种和未覆膜地块,以及设残膜量、残膜大小和无膜(CK)处理,对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增产的产量生理基础及对后作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适应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推广。在适应推广区域内是一项增产的栽培技术,以R3期揭膜为最佳时期。增产幅度随干旱程度发生变化,一般增产为13.55%-25.4%,每667m2纯利润为22.45元-66.95元。大豆行间覆膜栽培对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2.行间覆膜大豆各生育期间光合速率高于对照,光饱和点比对照提高15.4%,CO2补偿点低于对照。行间覆膜栽培大豆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光合速率、固氮能力高于对照,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高于对照。黑农40行间覆膜展览田和东岗试验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7.4%-34.6%和21%-25.4%。因为行间覆膜提高了叶片光合能力、固氮能力、群体的光合生产力,延缓叶片衰老,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合成和合理分配,所以提高了产量。大豆行间覆膜增产的产量生理基础是,群体单叶光合能力、固氮能力和群体光合生产力均得到改善,促进了光合产物积累和分配,导致产量的提高。3.展览田试验,黑农40行间覆膜栽培,在黑农40封垅前不同层次土壤温度高于对照,土壤温度存在日变化和生育期变化,覆膜栽培没有提早品种成熟期效果。行间覆膜栽培提高了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了土壤容重,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提高了土壤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略降低土壤pH值,认为大豆行间覆膜增产原理具有确切的土壤生态效应和产量生理基础。4.大豆行间覆膜一年对后作玉米品种海玉6号的物候期、农艺性状、主要病害、籽粒性状、品质性状和产量均无明显影响,初步认为大豆行间覆膜一年对后作玉米没有负面影响。5.地膜应用年限(不同量)和残片大小都能影响小麦巴瑞品种的生长发育,降低了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减少群体光合叶面积,降低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量,造成土壤过于疏松产生透气现象,导致减产,认为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是开发降解性地膜。6.为指导黑龙江省在大豆生产上推广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提出了黑龙江省推广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的生产建议。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增产的产量生理基础,是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改善了土壤生态效应,使群体单叶光合能力和固氮能力及群体光合生产力均得到改善,促进了光合产物积累和合理分配。在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了行间覆膜栽培大豆产量的提高。